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就是说,好的大学,不在于有多少高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好的大学常有,而大师不常有。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斐德洛用了一个假设很有意思,假设乡间有一座教堂,在出口处挂了一块电子啤酒招牌,因为教堂卖给人开酒吧了。开始有一些神职人员抱怨此事,但是那些砖墙和彩色玻璃就代表教堂吗?这种虚伪的虔诚正是教堂大力反对的物质主义。这栋建筑并非圣地,既然移作他用就结束了作为一件教堂的作用,所以电子招牌是挂在一间酒吧前,而不是教堂前。同样的,大学的本质上也不是物质,如果一所大学失去他的认证,不会有人封锁学校,也不会有法律制裁,更不会有人入狱, 所发生的只是撤销了官方对学校的认证。真正的大学并不听命于任何民意机关,也不是由任何建筑物构成的,只要他自己宣布这地方已不再是圣所,那么真正的大学就已经消失。
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这种心灵的世界,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是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本身。理性教堂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苏格拉底一向认为的真理,只不过随着理性的发展,它不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历史中。真正理性教堂的宣道者,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把服务大众放在第一位,他们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理性服务于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斐德洛对大学的定义更加纯粹和理性,更加不依赖于外界事物而接近大学的内核
在吴军的《大学之路》中提到,大学是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集中起来,互相学习,一方面我很羡慕国外大学自由平等的学术气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我也愧疚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好好把握,只顾着打游戏蹉跎时间。遥想这些大学的大师们,一定是孜孜不倦的精进自己的学识水平,哪怕是在条件如此恶劣的时期,而现今的条件好了,反而难出这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