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提问:“感觉每天很浑噩,很久没有开心过了,到底如何找回生活的愉悦感?”
回帖中有人说:“也许你没有太多时间做自己”、“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喘不过气来”、“我也许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但是你并不孤单”。
在现如今生活背景下,当代人焦虑感尤为明显。学业压力大,买房买车重担剧增,工作中备受折磨。笑容渐渐从脸上消失,无奈与彷徨增长着内心的压抑。
也许是物极必反,于是,开始通过各项没有增长性的活动来试图获取快乐,比如:刷短视频、熬夜看剧、躺平等。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强烈的空虚感、身体红线的警告。表面看似快乐的事情,最终因变相成瘾演变为一种负担。
谢党哉说:人生的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
确实,真正的快乐是获得成长的满足感,是收获的兴奋感,而不是虚度的短暂愉悦感。然而,获得这种满足与兴奋,是多么不容易,我们需要打破平静的生活状态,从无忧无虑的安逸生活中走出来。
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多人浅尝辄止,有些人半途而废,真正走到山顶的人寥寥无几。如何才能在下定决心之后,与自己赛跑,丢掉那些迷茫、焦虑、不确定性,最终到达胜利的终点?
周岭的《认知觉醒》一书给出了答案,这是一本指导我们突破自我的书,他告诉我们,在人性的本能弱点面前,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对抗并征服它们;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错误认知,由内而外散发改变的气息,通过科学的方法采取行动,让本就一潭死水的生活,变得鲜活起来。
一、想改变,现在永远是最好的开始
大部分人认为,已经本能虚度了三四十年,到现在这把年纪,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了。
然而,改变从不与年龄有关,而且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若现在的你放弃去改变,五年、十年后肯定仍是老样子,若从现在开始行动,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36岁前,踏实本分地干着他的本职工作,但他的业余时间从来都是用来虚度的。找朋友聚会喝酒;熬夜打游戏、看短视频、刷八卦新闻;没事做就睡懒觉等,这些都是他曾经的生活写照。
平静的生活,只有被打破了,才能意识到危机在敲门。直到有一天,他关系很好的两位朋友发生了意外,导致他们的生命轨迹发生变化。
周岭变得焦虑起来,他担忧未来,而且无数次反问自己:如果那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现有的一切都被剥夺,那他还有什么,还会什么?
觉醒就在那一瞬间,忧患也猛然被点燃,他意识到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焦虑于意外来临时的手足无措。
于是他开始学习,开始思考,努力改变认知,一点一滴积累创作。将写作的好习惯坚持了三年之后,周岭早已是畅销书作家,个人成长领域专家。
他曾说: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
确实呀,褚时健74岁才开始创业种橙子;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学画画;王德顺79岁才走上T台。突破舒适区,我们的人生就已经不一样了。
二、如何改变?注入新认知,从学习开始
俗话说得好:养成一个习惯很容易,改变一个习惯很难。
因为习惯是一个自我巩固的过程,它会越用越强,越强越用。想要从已经有的习惯中跳出来,靠毅力是行不通的,强制执行会特别痛苦。
我们能依靠的只有知识,通过知识的汲取,产生科学的认知,我们会更容易坚持下去。
比如:
我们首先要用眼睛看到、并且打心底确认目前的这个习惯是不好的;
其次从科学的角度上,了解到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这种错误习惯;
最终从靠谱的途径被告知一个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坚持行动的条件下获得改变。
我想,大概率你会简单听话照做去执行,到嘴边的鲜肉没有人会不心动,也没有人会永远躺平永远平。怕就怕你一直都在问:我这样坚持,真的有用吗?会有结果吗?
你要知道,你已经通过科学的验证,证明这样做是没错的呀,而书籍就是这样一个相对科学的途径。
周岭觉知到需要做出些改变后,开始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到行为科学。研究人类的成长规律,努力为自己增加新认知,创造新可能。《认知觉醒》的面世,也是他经过研究,结合自己的个人蜕变经历而成。
《无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少年时,被人称为是脑子坏了的人,在同学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花数倍于别人的时间来学习、成长,最终突破了所谓的“坏脑子”,还帮助了成千上万人打破认知边界,获得蜕变成长。
富兰克林自小爱看书,零花钱都是用来买书。他从书中认识到争辩的坏处,学习苏格拉底式的温和辩论法,最终塑造了自己谦和易处的形象。他也从书中认识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并非是不可改变的”。他甚至对人说:如果说他是一个有用的公民,那大部分要归功于书籍。
所以说,提升认知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读书是我们与历史经典、优秀牛人对话的过程。无时无刻,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用阅读一本书的时间,就获得了巨人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这对处在当今知识普及时代的我们,是极为幸运的事。
当然,大部分人学习会专门挑那些看起来轻松愉悦的书籍,享受看完一本又一本的快感。由于所阅读的书籍观点和内容,大都是自己早有接触的,所以没有任何疑惑和值得思考的东西,这无异于加强已知,而对未知并没有得到一丝拓展。
《认知觉醒》中周岭提到一个“舒适区边缘”的规律,他认为:无论个体还是群体,能力都是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如果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就必须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不断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就会停滞不前。
正如培根所说:痒和安逸不会给人带来快感,适当的困难才是丰收的预兆。
彩虹的美是在风雨后才出现,松柏的坚韧是在刺骨的寒风中练就,你也能在拉伸区获得傲人的成长。
三、难以改变?消除模糊,从确定方向开始
“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这是目前大部分人所存在的困惑。我们会发现,知道得越多,见识越广,越会感知到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呢?可能是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产生了无知的畏惧;也可能是知道了学问的无穷,选择性太多反而更迷茫。无论哪种原因,都会让我们没有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难以改变自己,要么是想要的太多,方向未定,最终导致什么都得不到;要么是执行力太弱,懒筋作怪,从而学无所成。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在他的自传中说,他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目标是登上山顶。为了节省体力,他一路上不做任何多余的动作,不看日出,不看美景,而是躲在帐篷里吸氧,恢复体力。
毕竟在八千多米的高峰上,一丝丝的心情波动都会带来巨大的体力消耗。当时的王石已经过了50岁,只能把体力留给登顶这个精准目标,其他无效动作都一律舍弃。
像王石这样为了终极目标放弃欣赏路途美景的人估计很少见,而如果在爬山过程中,想登顶又不想错过一路上的各种奇观美景,结果我们也能可想而知。
抵挡住贪多求全的诱惑,我们就能抓住重点,增强执行力,我们就能获得改变。
谋事与爬山是一样的道理。通往罗马的路千万条,方式有千万种,但是瞄准一条道路,利用一种方式,运用到极致你就能到达罗马。
正如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所说:想尽一切办法找出那个最重要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那如何去找寻这个重要的选项呢?书中给了我们三点建议:
1.找那个对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目标事件。
2.找那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事件。
3.找到那个能够串联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目标事件。
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要从不确定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丝确定性,消除一切模糊概念,让目标清晰,让行动果敢,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结尾
容易的事会产生短期的满足感,而困难的事才能凸显长期价值。要想突破成长的认知,就从《认知觉醒》开始吧,书中有摆脱焦虑的方法,有克服学习障碍的底层认知,更有逆袭人生的5件套。
成长路上一片荆棘,我们只需坚持好两件事,一件是去吸收正确的认知,第二件是坚定地去执行你所知道的,让两者互相促进。
愿你前方千帆竟过,终将迎来万木春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