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春末的一天,在家收拾书柜,无意中翻到一本老版的《鲁迅文集》。
鲁迅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中学时代学过他的很多作品。由一开始的不太懂,到后来的能读懂,但又觉得太压抑,甚至是压得喘不过气。再后来,读了他的许多小说杂文,鲁迅先生的形象也渐渐清晰起来。
鲁迅先生是那种刚毅的,横眉冷对的,就像刀雕刻出来的一样,他手中的武器是刀,面对的同样是刀,刀光剑影里,他从不躲闪。
即便是对待他的结发妻子朱安,也是冷漠至极的。
这是之前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看到这本《鲁迅文集》,顺手翻开,第一篇就是《风筝》
初春,蓝天上有一二风筝在浮动,该是一副多么诗意的美景,可在鲁迅看来确是一种“惊异和悲凉”,引发了一段纠结的回忆:小时候,年长的作者像大人一样指责弟弟喜欢风筝是件没出息的事,更以一种揭发的满足感无情的摧毁弟弟偷偷做的风筝。中年以后,作者心怀愧疚地回忆起这件事,想弥补当初的伤害。
可是他的弟弟也已经是有胡子的人了,早已过了放风筝的年龄,。
于是便想求得他的原谅,以得到宽恕的轻松:
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的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遗憾深深的淤积在作者的心中,在于人生不能弥补的过失,成为永久的痛。
当年作者已经成年,他的弟弟十岁内外,多病,瘦的不堪,最喜欢放风筝,自己买不起,兄长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这是孩子最初的一个小小游戏,是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却遭到打击和破坏。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我得到了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看到这里,心中一惊,多么无辜的孩子,又是多么强势的大人。
他折断的哪里仅仅是一支风筝,而是弟弟童年时光里唯一的欢乐和寄托,想像一下,那个风筝,或许是弟弟盼望了一整年的一个希冀,又或许是经过多少的准备工作才逐渐成型的一个宝贝,却被三下五除二的折断踏扁。
这就是成年人的简单粗暴,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理由,借口都可以打破孩子心中的美好。
想想曾经的自己,在养
育儿子的路上也犯过类似的不可原谅的错误。
记得那时儿子大概三四岁的样子,一段时间里非常热衷于玩水,从幼儿园回来,就是各种的玩水。
大概已经是秋天了,一是怕玩水受凉,二是怕他喝生水,所以每次我都是不高兴他摆弄那些装在瓶子里的水。
那天正在厨房里准备中饭,一回头看见儿子在客厅里抬着他的宝贝瓶子,好像是在喝瓶子里的水。
其实,那个时候,或许自己看的并不是特别的真切,又或许不要那么的急躁,就不会发生让我久久不能原谅自己的事情了。
当时急忙的三步并做两步,走过去,抢掉儿子手中的瓶子,仍在地上。
当时儿子玩的正欢,忽然被扔了他的宝贝,又急又气,随手把客厅柜的门一推,表示他的不满和气愤,随后,柜门上的玻璃呼啦掉了下来,以极快的速度砸在儿子的脑门上,鲜血顿时流了出来,瞬间我几乎被吓的半死,心都颤抖起来,为自己的简单鲁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儿子的脑门上缝了三针,至今仍然留有一个印记。
每次看到那个印记,我都会想起儿子脸上有血的样子,常常懊悔不已,印记留在儿子的脸上,却永远的痛在我的心上。
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那天的事一直在我的心上,像一块石头一样压着我,让我不能释然。
伤害不但在儿子的额头上,应该也会在儿子的心上。
记得有次和儿子说起这件事,儿子笑说:没事,过去了,早不痛了,还好我颜值高。
说的风轻云淡,听的却泪水涟涟。
多少回,我们以爱的名义伤害着互相爱着的人。
如果当时自己耐心点,意识到小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以一颗欢喜心和包容心看待孩子的每一个不起眼的小游戏,不要如此的简单粗暴,这样的事就决不会发生。
明明是在乎着对方,关心着对方,但当话一出口或者一个小的行为,却叫对方更加的受到伤害。
而对方却原谅包容着你所有的错,这更让人无比的揪心和疼痛。
我想,这个伤害大概要永远的烙印在我的心里了,就像鲁迅先生那样“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如果时光能倒流,如果能回到从前,我一定要做一个能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的妈妈。
不以捆绑的爱来爱我的孩子和爱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