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生必定会有喜怒哀乐悲各种情绪出现,所以无论哪一种情绪出现在生活中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人就是这样,有时候走着走着就会有点跑偏,因为我们可能在某一个节点过度地宠爱着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悲。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过度地宠爱“悲”的。“悲”有很多种意义,悲惨,悲戚,凄苦。痛苦,挫败等等。在我们人类的文化里,悲剧成为大家竞相歌颂的主流,如西方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无不给人们传达出一种信念:只有悲惨只有痛苦才能得到传播和永生。所以我们更加地去追求悲,就算没有悲也会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才会让自己看起来随大流。于是电视剧中的虐恋成了千万男女的心中最爱,他们反倒以为那种以悲为结局的情感或者是经历才是自己最认同的。
我以前也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因为我特别喜欢看那种悲情的电视剧。尤其是在一次长达七年的恋情失败后,我就开始迷上了那些虐恋的故事,比如《血色浪漫》,当我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根本不想去捕捉其他的点,而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男女之间的虐恋上。我还会把自己想象成周晓白(其实我跟周晓白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想象到自己是那么爱钟跃民却还是被钟跃民“遗弃”。(这些剧情也是我自己自己想象的。),我把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所以剧中的周晓白哭,我就跟着哭,周晓白笑,我就跟着笑,我眼看自己像一个傻子一样地把情绪的开关放在一个电视剧的人物身上。那段日子过得好吗?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如果说好,应该是很多负面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如果说不好,可能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受害者心态。因为我也没有剧中人物周晓白一样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更没有她的人生经历,或者是她的出现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我却当了真。又比如,我有一段时间疯狂迷恋由小说《天堂在左,深圳在右》改变的电视剧《相爱十年》,我会自动代入自己成为剧中的韩灵,那个为了爱一路追随到深圳又被爱情伤了心折回小城市的女孩儿。她为爱奉献了自己的所有。我只在那部距离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是受害者的样子,所以每当我心情不好或者是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就会打开那部电视剧的最后一集快进到肖然出车祸去世给韩灵留下那封诀别的信的情景:那是一张写满“韩灵,我爱你”这几个字的纸,我每次看必哭,次次得到了缓解情绪的好处,所以我才不停地去重复这个。刚开始我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才拆解了自己的心理,原来我强迫把自己逼到一定的位置上之后就是让人感觉到我很惨,就是想让那些爱我的人看到我这样会心疼,会主动说爱我。原来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多么需要爱,多么需要有人说爱我的一个状态啊。当我意识到,就是我思维模式破解的的开始。
后来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行动去努力,去试探,就算我不必把自己逼进一个死胡同里,也会有人来真真切切地爱我。所以我从悲中来,也就是从痛苦中走出来,当我浑身散发着欢乐与温暖的时候,我才发现身边爱我的人越来越多,就算我偶尔不开心,偶尔情绪崩溃,她们也会包容和理解我并且及时关注到我。
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很容易就发烧咳嗽,经常就是请假不上学在家待着,因为只有在哪个时候,我才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独有的爱,我是很享受的。还有包括后来我一生病就呕吐,医生说是胃火,不易多吃生冷,但是我到了医院只想吃一个冰激凌,妈妈没有听一生的,反而是给我买了一个,不知道是冰激凌真的美味还是我在那一刻感受了妈妈的爱,吃完那个冰激凌我就退烧了。所以等到长大以后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还想着吃一个冰激凌,意识上知道那可能是一种对爱的呼唤,是大脑产生的一种错觉。可是当我慢慢开始拆解大脑里的那些假象时,我就试着提醒自己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索求自己需要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化,实践的证明,我弄明白了所谓的痛与悲是能照见自己的一部分需求,而我们愿意去恋上悲无非就是想告诉别人:我实在是太惨了,我实在是太需要爱与关注了,我这么惨,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我,让着我,迁就我,我这么悲苦,痛苦,你们一定要首收下留情,我这么痛苦,你们还不睁开眼睛看看我么?我这么痛苦全都是因为你们不好我才这样的。可是事实真的是那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