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叩门,)谁知晴雯和碧痕二人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偷着在院内报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他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偏还没听见,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去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话说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心里很生气、很愤怒,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或环境所迫、或心里自卑、或世俗礼节,选择了隐而不发。可是内心又过不去那道坎,开始胡思乱想、编造剧本,然后看着剧本里那个委屈的自己,顾影自怜。
负面的情绪就这样被压抑了下来,它会一直被压抑下去吗?不会,它只是暂时被压抑下去了,它在累积、酝酿,最终会化成一根根刺,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刺向旁边的人。被刺中的别人觉得“你莫名其妙啊,就这么点小事,也值得生气。” 他看不到你被压抑的部分,自然很难给予你渴望的关怀和疏导,最终这些积累的刺只会在午夜梦回中,把自己刺得遍体鳞伤。
这一类情绪在家排里面叫做次要感觉,或者叫派生情绪,次要感觉不能真诚地反映真相,而是随着人内心编造的剧本流动,所以它不会给人带来力量,反而让人变得软弱、无力。
解决的途径就是找回原始感觉,或者叫原生情绪。这种感觉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出现的自然感觉。比如父亲去世,孩子悲痛大哭;别人插队到你前面,你立刻问“插队干嘛”;看到《奇葩说》的笑点,在电视机前乐得手舞足蹈。这种感觉往往表现地很强烈,但是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只要不压抑这种情感,它会很快消失,因为它是基于事情的真相。也因此在这种感觉中的人是清醒的,行动是有力量的。
所以现实中,如果你不想成为林妹妹,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对门内的人说“小蹄子,是我,黛玉,还不麻溜的,赶紧起来开门。”(好不黛玉啊,囧~)
除了这两种情绪外,在家排的理论体系中,还有两种重要的情绪。一种是承接情绪;一种是道的情绪。
承接情绪指从他人那里承接而来的感觉,主要发生在家庭中的重要亲属中间,比如“她怎么越来越像她外婆啊,那么刻薄,不近人情”,“他怎么像他那不成器的叔叔啊,这么小就成混混了”。
如果一个人并非以家族系统中某个人为榜样主动学习,就越来越像家族的某个被排除、歧视、忽略的人。那么按照家排的观点,他是被系统选中,代表那个被排除、歧视、忽略的人发声。一般这样的人身上都有家族中其他人无法认同的缺点或缺陷。只有他意识到自己认同了某人,真正去看到、爱和尊重这个“某人”时,认同才能解除,相应的缺点、缺陷才能被修正。
道的情绪,又称“超越的感觉”,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了。它是一种不含情绪的感觉,和“禅定”很类似。
有句话说“专心做事的男人最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来自这种“超越的感觉”,处于“超越感觉”状态下的人,与行动融为一体,没有任何情绪产生,所以没有情绪负担,拥有纯粹地行动的力量,也因此他的行动力是最强的。
参考:
- 书籍《心灵活泉》第二章 感觉
拓展阅读:
Panda
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