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天和新闻的同事吃饭,那边的总监说,公益其实是解决政府无能为力的事情。政府一方面希望事情得到解决,一方面也不希望公益强大。说到底,公益靠民间机能,社区强大了,政府还怎么管控呢?
无奈吧,多矛盾?
突然间就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后台留言里骂政府了。
听欧丽娟老师讲红楼,给学生发的讲义,均是双面排版,在看得清的情况下,内容能挤就挤。原因很简单,要尽量环保,节省纸张。
自那以后,我在生活中便尽量少塑减排。老师一个细节,触动到我,引发我产生行动,那是我改变的起点。
千万用户,他们的触动点在哪里?公益在环保上如何打动公众触发行动?仅仅几句口号,明星站台,再加固定节点的活动,能引发关注,关注后呢?行动在哪里?
这可能是需要思考的点。
整个社会的环保理念、助人互助的能力需要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然而总体走向却是让愚者更愚,封闭开化通道。也难怪,毫无思辨的内容会筹得更多款项,越是惨痛的事实越让普罗大众产生同情心,从而捐助。
可是公益的本质其实不是同情心,我们需要更为高级的同理心,需要理性思考三思而行。如此,行动才更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