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就是容忍: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和矛盾,只要忍着不发脾气就好。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心理学角度上,人的“情绪”就是内心受到外界带来的影响所做出的本能反应,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必须的生理状态。
过度压抑这种生理现象,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威胁。
同时,适度的发怒有助于划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让对方知道,对你来说什么是不可侵犯的,什么是不能逾越的,什么是对的、能接受的,什么是错的、不适宜的,从而进一步促进相处的融洽与和谐。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起情绪发泄的通道,合理地宣泄正当的情绪:
比如我们的孩子说谎,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发怒,通过发怒让他知道说谎是一种不应该犯的错误;
比如配偶不孝敬老人,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发怒,通过发怒让他知道我们做人的底限与标准;
比如亲友出现不道德行为,我们作为亲友也应该发怒,通过发怒表达不满,提醒亲友自重,敦促亲友改正。
但是,我们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愤怒都不来自于上文所提到的正当理由,而是莫名其妙的情绪失控,也就是常说的“无名火”。
大多数家庭的破裂,也往往不是由于出轨、价值观冲突等原因,而是莫名其妙的愤怒破坏了家庭的幸福感,从而使家庭关系走向恶化。
为什么“无名火”的危害这么大?
因为“无名火”让人无法理解,从而使对方感到屈辱,进而愤怒、积怨,形成隔阂。
总结来说,“愤怒”不一定是坏的,但“莫名其妙、没有理由的愤怒”一定不好,这才是我们要真正克服的。
可是,怎么才能克服“无名火”呢?海灵格在《爱的序位》一书中,找到了避免“无名火”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这种方法之前,先让我们全面了解一下什么才是“爱的序位”。
“序位”指的是位次和顺序。让我们把家庭看作一个小组,每个人进入小组的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个顺序这叫作“原生序位”;
但随着家庭活动的展开,由于爱、家庭贡献等因素,每个人的心中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序位,这就是“爱的序位”。
“原生序位”是不可改变的,比如一男一女组建了家庭后,他们的次序是第一个进入家庭的,而孩子肯定是第二个进入家庭的,所以这个序位无法改变。
而“爱的序位”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很多女性在刚结婚时,丈夫是她内心的首位,但孩子出生后,孩子就变成了她内心的首位。
而且爱的序位不仅能反映对你来说到底谁更重要,还能反映出“我不喜欢谁,我不想和谁在一起”这些信息。
正因为“爱的序位”因人而异,不断变化,所以它能够成为判断和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海灵格说,“爱的序位”实际上就是通过“序位”将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些无法量化的表现进行解说,从而形成深层次生命意义的演绎。
可是,如何才能知道每个人心中“爱的序位”呢?
海灵格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找到了掌握“爱的序位”的方法。这种实验形式并不难,主要是通过“画”:
每个参与者都得到纸和笔,在相同时间内、互不干扰地画一幅画。这幅画里要包含所有家庭成员,成员的位置则由参与者自行排定。这种排列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是集聚的。
家庭成员的形象不必被具体画出来,只需要用圆、方块、或者火柴小人表示就可以了,但无论哪一种符号,都必须标明“脸的朝向”。比如在圆上画一个缺口,或者在方块上或一个叉号等。
标明了脸的朝向,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就更加明晰了:比如有的人是面对面站着的,离得很近,那么就意味着这两人关系亲密;有人是背对背的,谁也不看谁,也许就象征着他们尽管是家人,却并不亲近。
除家庭成员之外,海灵格还要求参与者在画中反映一定的生活环境,可以是自己家的客厅,可以是郊外,还可以是邻居家的房子。
画完后,海灵格会收集这些图片,根据画的内容——比如成员之间的位置、脸的朝向等进行分析,找到家庭矛盾的原因,挖掘家庭关系的隐患。
之后,海灵格会根据这些问题,推荐大家调整家庭成员的位置,试着再画一幅画。
在画第二幅画时,海灵格会询问每名家庭成员的感受,例如“现在在画面上,你和婆婆面对面了,想像一下,你觉得难受吗”,或者“你现在被独自放在角落里,背对着所有人,你感觉安全吗”之类。
这些问题和画作,成为后续心理学指导方法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