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30:读完本书《拆掉思维的墙》后,你的一点点改变和收获?
中午和朋友聊天,聊到每个人的局限,也聊到思维对我们的限制,打破思维的墙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打破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我看到了朋友的挣扎,因为抛却过去对他来说好像意味着背叛,背叛了生他养他的那个思维模式,好像意味着他不再属于那个系统。
这么多年,我们努力学习,努力成长,努力往自己心的方向去追寻,我们做的那些努力,似乎想向过去的世界证明自己的成长,又似乎不想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意味着不能再无知无觉的像以前那般生活了。
朋友说,他好像站在一个洞口,外面是个新世界,他看到了打破后的新世界,而洞里面是他熟悉的旧世界,还有那些亲戚,尽管彼此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依旧害怕被抛弃的感觉。
古典的书,告诉我们要打破固有的思维。
吴伯凡说,迎面走来一个人,其实走来的就是一套认知系统!
而李笑来说,为什么人们面对真正的价值之时会如此痛苦?因为他们衡量正确与否的方式错了,他们衡量正确与否,靠的不是逻辑与独立思考,靠的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
从底层上来说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1.绝大多数人是“表现型人格”,他们在乎的不是好坏对错,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显得好看。
2.“表现型人格”决定了“随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与大多数人相同”才会觉得安全。
人云亦云很轻松,独立判断很困难。
想破思维的墙,就是从人云亦云中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如果还需要违背主流的观点,做出自己的独立选择,不管需要勇气,还需要智力。这样又费神,又费心的事情,实在是不太受欢迎。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保守,别人保守的时候我贪婪。”正是这份智慧和勇气,所以他成了独一无二的股神。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决定!”
"有勇有谋"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打破了思维的墙,而且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行动。
“有勇”说明这个人有足够的责任心,愿意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太多时候我们害怕别人的口水而人云亦云),只有这种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特行”。
“有谋”说明这个人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会简单的意气用事,做事讲逻辑。只有这种人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正确”。
我想,思考朋友的问题,更是让我想明白了,自己要去何方。
我自己的改变,开始更坚定自己的选择,努力把每一天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从小觉得自己五音不全,自从初三中耳炎开刀过后,一个耳朵的听力受损,但是今年在新年愿望中写下希望自己能学会一门乐器,尽管没有天赋,依旧想有一点点改变,如今正找了一位尤克里里老师,每周一到两次的频率在学习,就算是训练左右大脑,训练听力,培养自己的乐感,想要一点点改变。
最近一个月在家附近的瑜伽会所,每天一小时的练习,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感觉的核心力量的增强,感知到身体的很多部位,因为知道专业的老师会避免受伤,所以每天认真的学习;因为想要在年底给自己更棒的身体,所以每天享受着各种酸爽。
其实对我生命更大的改变,是抛却安稳的一眼能看到后面20年的工作,去追随的内心的方向,这条路,没有同路人,没有指导者,有的只是内心的那份热爱。孤独是常态,这份孤独来自于特立独行,也来自于无人陪伴的孤单。幸运的时,走着走着,开始有同路人,走着走着,开始吸引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但终究,是少数的生存法则。
当年罗大伦去考中医博士时,他妹妹问他为什么要去考?他的回答是:“我觉得我会更喜欢成为中医博士后的自己!”
这个美好的答案,也是如今自己做出改变的原因,我更喜欢那个会弹尤克里里,每天健身的自己,更喜欢到了到八十岁依然谈起自己热爱的心理学神采奕奕的自己,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能变成越来越喜欢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