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编辑和修改过的内容已经由当当出版,书名《一读就上瘾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与他弟子的爱恨情仇
(一)
李宗盛《新写的旧歌》唱哭了无数中年老男人。朋友圈在那几天也被这首歌刷屏,尽管这容易暴露年龄。
这反应了一个问题:很多男人只是在自己当了多年的父亲后,才幡然醒悟,开始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当年和父亲的对抗,开始尝试和父亲和解。
李宗盛都未能避免!
这几乎完美验证了弗洛伊德的"仇父"的理论! 是巧合?是特例? 还是被弗洛伊德蒙对了?
(二)
喜欢看烂大街的通俗小说或肥皂泡电视剧的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
小时候和父亲如胶似漆儿子逐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开始不听老爸的话。某一天在某件重要的决策上父子之间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导致场面僵持不下。不但双方都没有表现出任何退让的痕迹,儿子还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欲取代老爸的迹象。
老爸的权威从来没有受到如此挑战!暴怒之下的老爹将儿子逐出家门,要求儿子自立门户,白手起家(此处一定要伴随狗血爱情劈腿剧,比如儿子泡到了老爹非常喜欢的漂亮女秘书;或者老爹让他的女朋友怀孕之类)。
于是,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儿子开始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在尝试自己养活自己的初期,他可谓受尽了磨难,还要遭受周围人的鄙视等等。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发愤图强,在经过多年的奋斗,吃过无数苦头之后,人品大爆发,成为了某跨国集团的老总!儿子的事业远超他爸,甚至让他老爸破产就像儿戏一样,分分钟的事。
然后故事要开始转折了:
儿子某天开着加长高铁或者加宽波音797牛逼哄哄衣锦还乡。事先早已放出风声要回来跟他爸好好聊聊,八卦传闻说就是要回来看看当年反对自己的老爸,以及被老爸泡走的前女友。
正当老爹唏嘘叹息之余,前女友无地自容准备写一个深刻检讨之际…
儿子却扑通跪地,狂磕响头无数!他痛哭流涕地说自己已经完全原谅老爹,且无比感谢当年老爹的行为和教诲,它些让自己终生受益。甚至泡走自己的女友也是对的,因为当时的自己身无分文不配拥有爱情,不能给她幸福…
电视剧完美结局!
这又几乎完美验证了弗洛伊德的"仇父"理论! 是巧合?是特例? 还是又被弗洛伊德蒙对了?
(三)
至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依然在持续发展,但是却超出了他的控制。甚至他的得意门生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都在批判他理论的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理论。当然弗洛伊德也不是省油的灯,不时蹦出来对他们口诛笔伐。一时间学派内部鸡飞狗跳,各个分舵主开启了互怼模式。
这章我们简单介绍下“精神分析的分裂”--聊聊老弗爷和他“弟子”们相爱相杀的故事。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男孩都想“象征性的干掉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男人”。弗洛伊德所描述的这一特征,不幸在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中得到部分应验。
弗洛伊德有两个可以与其比肩的“得意门生”!不过遗憾的是,尽管弗洛伊德自认是他们的老师,但他们却没有一个承认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他们是大名鼎鼎的荣格和阿德勒(后面章节慢慢讲他们的理论)。就像小孩子一样,当他们刚接触弗洛伊德理论的时候,都被其理论的高深所吸引。他们看弗洛伊德恰如孩子仰望父亲的高大。这期间他们和弗洛伊德保持如胶似漆的关系。
但是随着他们逐渐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很多分歧便开始产生。当他们羽翼渐丰,翅膀已经足够硬,逐渐能够独立闯天下的时候,都毫不犹豫地站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反对面。正如弗洛伊德说的“男孩会努力干掉自己的父亲,起码是在心理层面上”。荣格和阿德勒都努力否定和推翻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这两位“门生”(荣格和阿德勒)后来不但背叛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而且在个人关系上已经完全“粉转路”,甚至反目成仇。这两位提出的理论,基本上是和弗洛伊德理论相互对立,他们或者否定弗洛伊德的理论,或者直接“怼”弗洛伊德理论的弱点。并且他们都是天才,都坚持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并吸引了了一批原来精神分析的支持者,惹得弗爸爸胡子都差点掉光了。
这让人不禁想起上面提到的通俗小说或肥皂泡电视剧的桥段。
电视剧的结局通常是完美的,一般来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 现实的结局却不一定完美,甚至常常是一地鸡毛。背叛弗洛伊德理论的这两位“门生”毕生毫无悔改之意,并且在发展自己理论、创建自己门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可怕的是他们后来都成了可以比肩弗洛伊德的人物,他们的理论也各自成为独立的体系。
而始终跟着弗爸爸混的弟子基本平庸。这个问题,弗洛伊德该高兴还是该不高兴呢?不高兴的是,他的得意门生都纷纷背叛他;高兴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的理论:他提出的男孩仇父的“俄狄浦斯情节(弑父恋母情节)”。
(三)
在荣格和阿德勒之外,还有一个大牛,叫弗洛姆。他也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同时他也不承认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姆做的最绝的一件事,就是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弗洛伊德本人,把他的老底,包括他小时候的“恋母情结”等等给扒了个底朝天。气的弗洛伊德差点诈尸来挠他。
大家可能会想:弗洛伊德人品到底有多差?才导致这些人打死都不承认是他的学生!弗洛姆在《弗洛伊德的使命》一书中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原因。
首先,弗洛伊德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他母亲在他年幼的时候给了他非常多额外的关照。比如,他妹妹想弹钢琴,弗洛伊德认为很吵,然后钢琴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他们家。
其次,弗洛伊德看不起他的父亲。他们是犹太人,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是会经常遭受当地人欺凌。有一次一个人故意打掉了弗洛伊德父亲的帽子,他只是拿起来,没有任何反抗。弗洛伊德看在眼里,他认为父亲很懦弱。
弗洛伊德在追求他妻子的时候,也是热情很高,写了很多炙热滚烫的情书。但是婚后很快就很冷淡下来,因为他只需要一个人来照顾他,而他的妻子不过是其“恋母”的表现。
弗洛伊德学派根本不像是学术团体,它更像是一个宗教组织。因为在这一团体内,任何人不准反对和质疑弗洛伊德理论的权威,只能服从和仰慕。如果弗洛伊德讲了一个观点,其余人的任务就只是点赞、鼓掌和转发。而这分明是一个宗教组织的典型表现!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性格缺陷是其流派最终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他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思自己心理活动的结果。
(四)
让我们最后简单对比这几个人理论的核心和区别吧: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人几乎不可改变;
荣格:强调人的文化性,人是可以改变的;
阿德勒:强调人的自我性,人是可以改变的;
弗洛姆: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是可以改变的。
区别其实非常简单。弗洛伊德强调人具有动物的特征,另外几个开始强调影响人的社会因素,比如社会,文化,自我等,并且都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他们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否定了弗洛伊德理论,这也是老弗很不爽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生平各不相同,且带有一定的传奇性。下面的章节里,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个“逆子”,一个倒霉蛋和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