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醒来,孩子还在酣眠,周围一片黑暗和寂静。
毕竟是深秋了,不比夏日,夏天的五点钟,透过窗帘的微光可以看到朦胧的天色。
而现在,周围黑漆漆的。于是,我点亮了台灯。
台灯一亮,周围的黑暗像被撕开了一个口子,让我可以就着这点微弱的光,开始一天的写作。
台灯,暗夜里那一点微光,给我带来的不止光明,还有温暖。
小时候家里有写字台,却没有台灯,我一直想有盏属于自己的台灯,就像一直盼望着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后来,我终于有了我生平第一盏台灯,和姐姐一起去买的。
那是一盏黑色的台灯,圆圆的脑袋,细长柔软的身体,看上去像是一个黑衣女郎盘着腿坐在那里。
那盏台灯,在当时不算便宜,姐姐颇不以为然:“台灯没必要买这么贵的吧,那种十块钱就能买到的台灯,也一样用。”
我却固执地坚持买下那盏台灯,见到那盏台灯的瞬间我就认定了它,人生中的第一盏台灯,多少钱都值得!
那盏台灯照明用的是灯泡,一打开,就是一片橘色的黄晕的光,带给人温暖的感觉,那是清冷的白炽灯所没有的。
那盏台灯,陪伴我很多年。
工作时,每逢周末同屋回家,在只剩我一个人的宿舍里,就是那盏台灯陪伴我。
漫长的假期里,我在宿舍里复习学习,也是这盏台灯伴我度过每一个清晨夜晚。
辞职考研的日子里,是那盏台灯陪我度过一个个挑灯夜战的夜晚,灯下读书思考,灯下背单词,台灯照亮了我奔向未来的道路。
每一次当我收拾行李准备远行,都要把台灯随身带在身边。
为了节省空间,长脖细腰的灯身被我弯成圆圆的一团,放在箱子的一角。它没有一声委屈,一声抱怨,像我忠诚的伙伴,陪我去每一个地方。
在这盏台灯下,我即兴写下了一篇篇文章;在这盏台灯下,我读着自己和别人写的文章。
这盏台灯陪了我很多年,直到有一天,装上灯它却再也亮不起来了。
我知道,该是与它道别的时候了,以后的路,我还要继续寻找陪我共度黑暗的那盏灯。
都说做妈妈是一件幸福的事,对我而言,初为人母那两年,却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两年。
母亲的去世和孩子的到来,一先一后,我还没有从悲伤中彻底走出,就要去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一切秩序都被打乱了,新的秩序还没建起来,我的生活处在混乱不堪中,一贯有着清晰方向的我,在忙乱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黑暗中跌跌撞撞。
面对接踵而至的劳碌,毫无经验的我处在焦灼茫然中,而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却没有母亲在旁边。
期间,还发生了其他一些无法言说的麻烦事,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让我焦虑得睡不着觉,即使睡着也是噩梦连连。
小时候做噩梦,都有母亲在旁边帮我驱散梦影,让我可以再度入睡。如今,当生活的噩梦对我张开獠牙时,却不再有人帮我驱魔了,一切只有依靠自己。
人生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和风细雨会让人成长,疾风骤雨也能让人成长,甚至会成长得更快。
从那段噩梦中走出时,我才明白:
真正让我害怕的不是噩梦,而是害怕本身。战胜了害怕的心理,什么噩梦都不能让我恐惧。
在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每晚最快乐的事就是秉烛夜读。
孩子入睡后,就着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我开始重读《红楼梦》。
台灯是那种十块钱一盏的床头灯,怕影响孩子睡觉,光线很微弱。书是老早买的版本,字很小,看起来很费眼。
即便这样,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在书中我找回了曾经熟悉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单身时灯下读书的岁月。
经常捧着书一读就是很久,书中精彩的故事和描写让我心潮澎湃,躺到床上还回味着刚刚读过的章节,为着书中的情节心潮起伏。
我的心,开始找到了一点光亮,尽管微弱,迷茫的心也隐约看到了方向。
母亲走后,我很长时间不敢写,害怕不小心会触碰到伤痕累累的心,让刚刚结痂的伤口再经受撕裂般的疼痛。
甚至,我的一箱日记再也不敢翻开看。以前,翻看日记是我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就像翻看曾经的生活,曾经的美好岁月在翻页中又重复了一遍。然而现在的我,连这美好也不忍再读,因为美好消失了。
人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人的生命是有韧性的,如果你不被生活打倒,那你必将战胜生活。
当我渐渐从生活的创伤中复原时,我遇到了简书。
我与简书的相遇恰逢其时,就像想睡觉时有人递过来枕头一样。当我的心在寻找光明时,简书为我送来了光明。
我又开始拿起了笔,许久没有写,我很不自信,但是毕竟曾经深爱过,一旦拿起笔就不愿再放下了。
我在笔下书写悲伤,缅怀母亲,追忆单身岁月,畅想美好未来;我在文字里记录生活的点滴美好,也在文字里寻找新生活的方向。
文字,成为点亮我内心黑暗那盏最亮的灯。
每个夜晚,当孩子入睡了,我在台灯下贪婪地阅读文章;每个清晨,当孩子还在熟睡中,我就点亮台灯开始写。
以前以为需要很多很多准备才能实现梦想,梦想太重我怕承受不起。可是如今,我不过用一个手机就写了四十万字,看来梦想没有想象那么遥远。
曾经难以安眠的夜晚,变得温馨美好;曾经孤独流泪的清晨,成为一天最美的时刻。
现在的我,不再依赖某一盏台灯,因为,我的心里就有一盏灯,那盏灯曾经黑暗过,现在点亮了。
那盏灯是文学,是梦想,是爱,是苏醒的心灵,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它不止照亮我的现在,也为我照亮了余生的路。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