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顺视点]:课改与高中招成绩
课改的效果、效益怎样检验?可笑的是一些批判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学者、教师、记者在写文章、做报告讲述课改成果时仍然拿唯一分数、升学率来验证课改成功。
我们知道影响高中招成绩是生源、师资、教学方法、管理措施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一些所谓加班加点、靠刷题高中招考的好的学校,一些靠掐尖、挖学生高中招考的好的学校,在总结经验时,全部归结为课改做的好的结果,这就是贴标鉴课改,伪课改!
一味抓应试和初搞课改学校,但论分数,二类学校成绩也许并无差异,甚至课改学校还会稍低一些。课改效果有滞后性,二三年后对提升成绩效果才能显现出来。若那所学校说一搞课改,成绩立马上升,我认为是片面归因或错误归因。
反而有一些标榜搞课改学校,课改搞的轰轰烈烈,然而与同等资源环境兄弟学校或与本校课改前对比,高中招成绩也不理想,也没达到预期效果。课改学校校长、教师对此也很郁闷,同时也是遭到同行垢病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呢?
我认为一是课改校实施教学模式始终处于像学武术拳分解动作阶段,没有走向合成动作阶段、自动化阶段,课堂上存在许多浪费时间、需要简化、删除环节。二是过分关注课改流派套路,忽视实战性、灵活性。课改也像武术一样,也存在华山派、峨眉派、武当派、少林派一样,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模板、流程、样式,利弊并存,都不是万能的,都不能包大天下。真正高手需要学习其它流派优点、长处,为我所用;真正“交手实战”时,不是刻舟求剑式的亦步亦趋的玩套路、模式,而是依据实情,灵活出招。三是忽视了教什么研究,忽视了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作用。有些课改学校,为了矫枉过正,过分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作用,淡化、弱化了教师地位、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在提升课堂高度方面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有温度,缺高度、深度。
搞课改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应试成绩,培养学科技能,更重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学科技能,即为了终身发展和适应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
总之,刚搞课改学校高中招成绩可能暂时下滑;课改误入歧途或课改变成折腾师生的学校,高中招成绩一定上不去;高中招成绩考的好的学校,总结经验时也不能用课改贴标签!搞课改是提升高中招成绩的出发点之一,但不是唯一;搞课改要满足家长功利性的升学需求,还要满足未来国家、社会、企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课改关注当下,更关注未来;课改是良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