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把思考作为习惯》
作者:韩焱
开始阅读时间:2022年8月12日
摘录:
1、每个框架,都是一种世界观,语言的作用就在于,承载或者唤起这些观念。
2、信用卡刚刚在美国出现的时候,因为有3%的手续费,所以很多零售商家会要求用信用卡支付的客人多付3%,但这样人们就不愿意用信用卡了。于是信用卡公司状告这些商家,要求他们不得额外收费,但是没得到法院的支持。
那么你认为,信用卡公司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多支付这3%呢?
信用卡公司向商家提了一个建议,说他们可以多收钱,但是用信用卡支付的钱一定要叫“常规价”,用现金付的钱叫“打折价”,而不能说用现金付的钱叫“常规价”,用信用卡多付的钱叫“额外收费”。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会觉得,用现金付钱只能省一点点,而用信用卡支付的只是本来的“常规价”,这样就不会触发消费者对“额外损失”的关注,使他们更愿意使用信用卡。
3、在职场上,想要去影响别人,推动一件事的执行,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去争取更多的资源,强调做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更巧妙的沟通方式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明明同一件事,仅仅是换一种说法,造成的印象就会天差地别,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4、在一个项目的进度过半时,如果你对同事们说:“我们已经完成了80%,大家加油干!”那么大家反倒会松懈下来,因为他们觉得已经离目标不远了,不用那么紧张。而如果你说的是:“我们只差20%就完成了,大家加油干!”那么同事们就更有可能一鼓作气发起最后的冲刺,因为他们会想再努力一把就能彻底完成手里的任务了。
5、你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跟自己的同事说,“千万别想大象,你做什么都行,就是别想大象”,看一看是否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在这里,“大象”这个词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关联到一种形象和与它相关的知识,比如庞大的体格、蒲扇般的大耳朵、长长的鼻子和马戏团里有大象等,大象这个词的定义就和某种框架相关。当我们想要回避或者否定某个框架时,实际上同时也会唤起这个框架。你越是想忘掉一头大象,它就会越清晰、越频繁地冲到你意识的最前端来。
6、《别想那只大象》的作者、“认知语言学之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告诉我们,这就是语言框架的威力。所谓语言框架,也叫框架效应,它指的是通过语言来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思考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当你听到一个词的时候,和这个词相关联的概念和知识就会在你的大脑里被激活。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构框架也塑造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制订的计划、采取的行为、对结果好坏的判定等。语言框架属于认知科学家所说的“认知无意识”这样一种心理结构,是我们大脑里无法有意识地访问,只能根据结果来认识的结构。
7、换句话说,语言框架会让你陷入自己固有的认知,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决策判断。不同的语言表达会激活不同的框架,掌握了框架的力量,就相当于控制了信息的入口,抢占了影响力的高地,能让你的沟通成效事半功倍。
诺贝尓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过一个实验。他假设,有一种正在流行的疾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治疗方案:A方案,可以救治200人;B方案,有1/3的概率能救治全部600人,2/3的概率无人获救。卡尼曼问参与实验的人愿意支持哪个方案,结果有72%的人选择了A方案。
卡尼曼接下来变换了一下表达方式,假设面对这种疾病的时候,有另外两种治疗方案:C方案,会有400人死亡;D方案,有1/3的概率无人死亡,2/3的概率600人全部死亡。结果这回有78%的人选择了D方案。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采用四种方案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但只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人们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就是因为第一种表达方式把人们带进了“治愈框架”的思维模式,这个时候,大家更想要确定的结果;而在第二种表达方式里,人们被带进了“死亡框架”的思维模式,此时由于存在“损失厌恶”的心理,所以大家更愿意赌一把,尝试救下所有的人。
8、可以想象,如果有人故意采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就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你的思维模式,操纵你的认知,来达成他们想要的结果。比如,一位保险销售员对你强调买保险的好处,你可能不为所动,而他说不买可能遭遇哪些窘境的时候,你可能就欣然接受他的推销了。所以,关于语言框架的应用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是:当你在和他人争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使用他们的语言,对方的语言确立的框架,绝对不会是你想要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