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和我倾诉,他爱人经常喜欢囤积各种零食,什么果干、蛋糕、薯片、坚果、小包装的豆制品、肉制品等,家里的桌子上、抽屉里,甚至于沙发的空隙里都能找到零食的踪迹。因此,家里总是显得杂乱无章,还时常能见到打开包装吃了一半的零食,甚至于没开封就过期的零食。他很苦恼,多次和爱人说不要随意买这么多的零食,但是每每爱人也只是临时回答“知道了”,隔不了多久又故态复萌。
除了喜爱囤积零食外,爱人还喜欢囤积洗发水、香皂、生活用纸、牙膏等。逢着去超市,总是会忍不住买上一堆东西回来。
看到家里越来越多囤积的物品,和随之日渐缩小的空间,朋友心里不悦,但又不忍心扫了妻子的性。因为爱人说囤积物品会有一种幸福感,让人感觉安全、舒适,增加生活的乐趣。就比如说买零食这件事,吃不吃是另外一回事,反正买的时候就想好了品尝零食的场景。
比如茶余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惬意的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片。或者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带上一包零食,去户外郊游野餐。再或者加班到深夜的时候,吃一点零食垫垫肚子……总之,想法总是美好的。而事实上,很多零食买来之后,品尝的机会很少,一些零食买来就是等着过期的。
朋友夫妻是双职工,孩子也是小学生了。工作日,一家聚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下班后的那几个小时。妻子精于厨艺,常常会做上一桌子的精美菜肴,以弥补白天在单位和学校食堂吃饭的营养不足。吃完晚饭之后,又忙活着健身、看孩子做作业,根本没时间吃零食。而且,妻子有着轻微的胃病,一吃那些加味、重油的零食后,常常胃胀不适。朋友更是不允许孩子沉迷于零食,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是妻子爱买零食的习惯并没有因为现实中“用不到”而有丝毫改观,朋友常常因为这和妻子闹不愉快。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囤积物品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喜欢囤积食品、有人喜欢囤积化妆品、有人喜欢囤积象征回忆的各种小物事,还有人喜欢囤积电话号码、手机APP……反正,在他们眼中,囤积让他们感觉安全,扔掉让他们感觉负罪、不安全,所以宁肯多到拥挤、放到变质,也舍不得扔掉。
有位朋友和我说,她出门的时候必须在手里攥着一样东西,才会有安全感,哪怕就是攥着一张纸、一颗糖。现在,她出门常常攥着自己包包的带子。她说:当我手里拿着一点东西,我才有安全感,否则空落落的让我感觉非常不安、焦虑。
其实,无论是朋友的妻子还是我的那位朋友,他们都患了一种病,心理学上叫做“囤积症”。得病的原因可能源于某一个情景之下的缺失,和因缺失带来的恐惧、害怕、焦虑。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到惊人,慢下来一步就可能随时被同龄人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而且还是那种不知不觉之中的抛弃。你说可怕不可怕、焦虑不焦虑。所以,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存在着焦虑的心理。
不然你去看看超市里那些满满当当的货物、那些24小时营业的店铺,其实他们不仅贩卖着日常用品,更是贩卖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焦虑。
但是那些我们从商场超市搬回家的东西,真的让我们感觉安全和惬意了,并没有。我们只是满足于“得到”、“拥有”的表象,满足于不再因为缺失而恐惧、焦虑的心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囤积的越多,也正意味着我们失去的更多。
房间里,囤积着我们买来的各类物品,就牺牲了不大房间的空间,让我们的家越来越局促,让我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杂乱无章。拥挤的房间,增加了我们关注点的范围,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让我们的情绪越来越烦躁。
手机里,囤积着十年不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偶尔逛商超微信支付联系人、各类我们自认为有用却很少打开的APP、那些记录过快乐和感动的照片、几部来不及看的电影电视剧……终于有一天,手机因为负重太多闹了罢工。
甚至在我们的回忆里,也拥挤着陈年的伤痕、不愉快,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已经淤积成我们心灵的伤口……
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囤积,你为过去不舍的回忆而囤积,却唯独没有为现时现刻留下足够的空间。
小时候,每逢中秋,妈妈单位都会发一箱子苹果,但是吃的速度赶不上水果坏掉的速度。每逢出现坏的苹果,妈妈总是会优先吃掉坏的水果,但是随着坏苹果越来越多,最后我们总是在吃坏苹果。
我们总是因为对未来的恐惧牺牲了当下的美好,想想看,你是不是这样?
电影《重返地球》中威尔?史密斯所饰演的父亲对儿子说:“你必须意识到恐惧不是真实的,恐惧是对未来的一种自我暗示。虽然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与否是你的选择。”
你是选择活在真实的当下,还是选择活在那些充满了不舍和恐惧的过去、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