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年前,就曾经有位同事几次推荐沈从文的《边城》给我读。可是,一直到最近,我才有时间有闲情读了一次这部中篇小说。
常言道,水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沈从文从小说的第一节中就这样写到:“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既是写景状物,其实更是写沈从文自己似秋月一样清净、澄明、晶莹的心境。正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正是有着如此澄澈的心境,沈从文在书中才把湘西世界描写得如此淳朴——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这人虽然脚上有点小毛病,还能泅水,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一行人正将翻过小山时,翠翠忽又忙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上把钱还给那妇人。那妇人说:‘这是送你的!’翠翠不说什么,只微笑把头尽摇,表示不能接受,且不等妇人来得及说第二句话,就很快的向自己渡船边跑去了。”
……如此淳朴的风土人情,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以外的别处都很难寻觅。所以,沈从文对此非常钟情和眷恋。正如曾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龚曙光认为,沈从文越是走向湘西,就越是走向世界,就像一个大姑娘出嫁一样,一步三回头,一步三哭泣,好像永远不想嫁出去,当他真正嫁给外面陌生的世界的时候,他突然觉得家里是最好的。他觉得沈从文就像是其见过的一个最恋家的新媳妇,在他的作品当中,一直充满着一种对外面世界的惶惑和恐惧,一直充满着对故乡的依恋。这样一种心理原因,使沈从文笔下这样一种湘西风光越来越美,就如陆游在《舟中作》所写的一样:“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我想,沈从文这部小说以“边城”作书名,是一语双关的。在入世求富、追名逐利的社会主流价值中,淳朴这样东西显得多么的另类,因而也就只能屈居边缘,甚至已被许多人遗忘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有奶就是娘的功利时代,这种境况较往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具有清净功能的淳朴,如果越来越被边缘化,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只会变得越来越污浊,越来越人心不古,越来越世风日下,这实在迫人反思,使人顾虑,令人担忧。
沈从文在小说的题记中写道:“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沈从文最后说的这句话,显然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气话。所以,我真切地盼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沈从文《边城》这部难得的好小说,并从中找回曾经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