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一直没有动笔写文章,不是写不出来,一方面是快开学了想要在家吃喝玩乐几天,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实在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写。
我最近越来越看不懂快节奏阅读的趋势,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没有将《新媒体时代的自媒出路(二)》写成成稿的原因。
这几天也好好地反省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之前写的东西都是什么,之前写的到底是可以正经八百被称作文章的文章,还是只能草率地称为文字,或者仅仅是“我写的东西”。
因为我觉得,这三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在我看来,“文章”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是需要白纸黑字打草稿然后修改稿子再转化到电脑上变成电子版的物件,格外地庄重而且严肃。
我之前的文章都是无比草率,甚至都不会经过Word这一步,而是直接在排版软件上边写边改,所以那仅仅被我称作我写的东西,现在回头看看,天哪,那都是些什么。
在我看来,那只是看似华丽文艺温暖的句子堆砌起来的皮囊,经不起推敲,不值得三番五次地细读;目光所及之处如过眼云烟,享受了不算华丽的视觉盛宴,或许有些话能引起谁的共鸣但并不能在谁的心里激起强烈的水花,转瞬即逝。
但现在看来很多文章都是这种文风,也不算是无病呻吟,挑选的视角也是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说出来的话也许很有哲理很温暖很动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现在偏偏这种文章大行其道,思想粘腻诱人,但是读多了就觉得,没胃口,心里堵。
温暖的文字看多了就需要一些尖锐的事实来锋利一下自己的头脑,不然整天浑浑噩噩,写了什么东西就是为了素不相识的称赞与鼓励,在我看来真是没意思透了。门槛低,自然得到的赞赏也就廉价,想要脱颖而出就很困难。
有故事的人写出来的每一句话里都透着他对于世间万物凝练而独到的理解,而阅历尚浅的人读了有故事的人的文字,就觉得自己感同身受就能写出来和他一样的东西,恕我直言,东施效颦罢了。
这种东西,还不如朋友圈的爆款文章来得爽快,至少看完爆款文章后能清醒地认识到文章在说一件什么事,而那种黏黏腻腻的东西只能概括出一句,作者今天看了朵云感悟很深,作者今天听了个故事感悟很深,作者今天吃了个苹果感悟很深。 然后下面就衍生出一堆乱七八糟看起来美极了实际上空洞无趣的话语,于是就凑成了一堆文字放在那儿供别人赞赏。
这种东西,只配称为文字。
就像我之前的文字,堆砌得很美,其实味同嚼蜡,什么都没有。文章是要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能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不能为了功利写文章,更不能为了得到没有水准的肯定而取悦别人。可能得到的肯定多,得到的赞扬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前天填了一阙词,也由此有了更多的感悟。
我幸会一位南方的书友,就着填词的问题聊起了书,言语间都不喜现在这种浮躁的畅销书文风。张嘉佳,刘同,苑氏兄弟……他们的作品能畅销是因为有这个市场,每个少男少女都爱看,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达到了那样的境界。
而他们这样的文风又吸引了不少人用这种手法来写东西,看的书少走的路少就指望写出同样的或者类似的作品,真是可笑。随随便便拍两张照片配几段文字就敢于称为文章敢于豋上大雅之堂还沾沾自喜,浮躁得很。 虽说是快节奏阅读时代,但这样也未免太草率了。
而另一位书友有更加特别的心思。
她在古体诗圈子里小有成就,每份作品都能得到陌生人的称赞,虽说配图非常非主流,但粗略一看诗还算可以。
她先是和我讲,我填的词她没有找到这份格律,又接着问我是不是女人要我和她讲实话,到底是不是按照格律填的词。
本觉得能写古体诗的女子都修养气度十足,她这样讲话的方式令我十分不舒服。她又说我这样的词完全不能拿出来看,还找了她自己写的讽刺诗编辑的词给我看,说现在的编辑门槛太低,言语间都是对自己成就的沾沾自喜。
我说,我填词不是为了投稿赚钱,她马上问我,是好玩还是附庸风雅? 我哑然失笑。
没想到啊,能把文化精粹拿来说附庸风雅和好玩的人,我也是第一次见。我说,我为了提醒自己还有这样一份文化在,提醒自己文化需要传承;我细看她的诗词,堆砌华美的辞藻,尽力去符合平仄,但没有实在的意义。
在我看来,宋词唐诗是老祖宗的精华,心境到了自然就下笔成章,而无病呻吟就这样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不是附庸风雅是什么?打着煮酒论诗的旗号堆砌句子,简直令人心寒。
这位书友应该不是个例,为了写诗词而写诗词,为了他人的称赞而强蹙眉头酝酿离人哀愁,可笑之极。从诗词延伸到的文章都是这样,为了称誉和知名度无病呻吟,还要觉得自己深刻,简直是有辱文化。
能写就写,不能写就沉淀,这是我自己最近经常勉励自己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的不想写就是没有准备好,而文思泉涌的时候根本停不住;之前笔下生风,十六开的A4纸写了一张又一张,中性笔用完了好几根,在稿子上圈圈点点涂涂抹抹,心血之作和草率而为之绝对有差距。
从前的“爬格子”真好啊,从前的作品精华永远是精华,时间会筛选出这一切。
继续冷静,继续尖锐,继续严肃,继续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