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是否登山,但我们心中有座山。它使我们总往高处爬,它使我们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我们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希望!
一、初识国培
2010年是国培开始的第一年,当时刚教小学数学学科的我有幸参与国培计划(2010)的小学数学班的远程培训,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让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知,让我愿意以一个专业的教师姿态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二、再遇国培
2014年,我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走进美丽而又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洛阳师范学院,参加洛阳师范学院组织的国培置换脱产学习。在这3个月的培训中,我总坐在教室的第二、第三排认真听讲,积极的参与互动。我们的学习期间的周末,我还蹭过小学心理健康国培的短期班培训、语文国培班的培训,甚至还去听大学教师的公开课。在洛阳师范学院学习到的理论指导着我的专业成长。学习中我利用跟岗实习的时间,去过洛阳实验小学、洛龙区实验学校、明德学校等多所学校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当时还积极的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我在国培班做的课被评为一等奖,我也被评为优秀学员,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更多是专业的成长给我带来了信心。我感谢那段快乐的“大学”时光,那是我人生中最美的一道印痕。
三、初次带坊
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的积淀,2018年和2019年我有幸成为了乡村教师工作坊的坊主,在国培计划(2018)、国培计划(2019)工作坊坊主的培训中,跟着专家学习培训教师,组织了2018年和2019年叶县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坊的线上学习与线下活动,从一名乡村教师开始带领其他教师的成长,积累培训的经验。作为乡村教师工作坊的坊主,既是荣誉,也是压力,于是就渴望成长,在2018年元月参与叶县首届名师评选,获得叶县名师称号,2019年元月我又被评为平顶山市名师。
四、破茧成蝶
有了名师的称号,教体局领导在2018年的教坛新秀和2019年的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中,邀请我以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县级名师、市级名师的经历,去给新教师们做一场专业成长的报告,要求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和自身进步成长经历,现身说法,以激励新入职的老师们积极学习,快速接受专业化成长。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精心准备,写出了一万多字的讲稿,精心制作了40张幻灯片。2022年、2023年暑期,我又连续两年给新入职的老师们做了一场题为《静待陌上花开时》的专业成长报告,希望通过我的成长经历引领新入职教师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争取早日成长为骨干教师乃至名师。2023年我又被聘为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学科专家,和叶县的送教团队一起在叶县的仙台学区和夏李学区送教。这些也促使我的专业快速的成长着,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国培学习对我的引领。这期间,我被评为了中小学高级教师,平顶山市领雁人才、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等荣誉称号。
五、笃定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我在专业成长路上的坚持与努力,从2018年开始,我被教体局领导推荐到叶县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坛新秀和新入职的老师们做张掖成长报告,引领参训老师们专业成长,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2018年和2019年,我有幸成为乡村教师工作坊坊主。从此,我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培训者,也是学习者。2020年我成立了叶县名师工作室,带领工作室的成员们专业成长着。2023年春季工作室通过市级验收,2023年12月工作室又被评为河南省首届乡村教师示范工作室。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勤奋努力、渴求成长的乡村一线老师,目标是促进乡村教师们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我们的工作虽然细碎,但充满意义,我们每位团队成员都辛苦劳累,并享受着“教学相长”的满足与快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次工作室学习培训任务完成以后,我都会虚心听取专家的指导与成员的建议、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在帮助他人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赋能。
“水本无华,相当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在工作室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中,与团队成员、参训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研课磨课,激荡思想,碰撞智慧,我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多年来,“国培”就像一束光,引领我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专业发展稳健迅速,在教学教研工作都取得了斐然成绩,有效实现由教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多次荣获省、市级荣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CN杂志,多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科研课题研究,多次荣获省、市优质课。其实,无论是进入高校脱产培训,还是网络研修,或者参与“国培”送教下乡,每次不同形式的“国培”,都是为不甘于现状、追求提升的教育者们搭建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只要你用心对待,积极参与,都会有所收获、进步和提高,每一次学习经历都会成为你快速成长的助推力,把你推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让你更好地饱览人间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