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关键帮助》的作者是李跃儿,她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也是芭学园的创始人,相当于她把她的儿童教育理念搬到了现实生活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孩子0~7岁这个关键期,妈妈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让孩子更好的度过关键期,取得突破性的成长。
然而,在给孩子提供关键帮助前,父母首先要有一个“儿童观”,要学会正确的认识孩子。
错误的“儿童观”
孩子不是空罐子
认为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就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部灌输给孩子,这样并不是在提供帮助,而是在阻碍孩子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感受。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一对父母推着孩子见到马路边一位老人,父母就指着那位老人对孩子说“看奶奶,宝宝说奶奶好”,过马路看到红灯亮了,父母就指着前面的红灯跟孩子说,“宝宝看现在红灯亮了,一会绿灯又亮了,红灯停绿灯行”。
而我观察他们的孩子,其实此刻正在关注天上的云朵,压根儿没在看那个红绿灯。要命的是父母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能白费了,于是用两只手把宝宝的头扳过来,用手指头指着前面的红绿灯继续讲解,致使可怜的宝宝一脸茫然”
很明显,这对父母根本不管孩子现在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而是一味的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不尊重孩子的自然性,完全由成人来塑造也是很可怕的。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父母?当孩子吃饭的时候,会给孩子读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当孩子看见鸭子的时候,会给孩子读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当孩子看到车的时候,会给孩子读一首“卖炭翁”。
这样的家长,就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进行简单粗暴的“教育”。
难道孩子从一出生还没有机会练习自己的感受力,就要去学习古人的感受力,或者去学习说教者的感受力吗?
如果我们不在意孩子身上所显示出来的自然性,非要灌输给孩子你所知道的知识,也许孩子早早的成为了一个神童,也许大学考得还不错,也许成了某行业的精英……
但是大多数这样被教育大的孩子都是少年辉煌,成年平平,老年愤然……
也许有个别的优秀分子,但是比起没有个性,没有童年,没有感受力,对幸福无感,孰重孰轻呢?
孩子不是宠物
有时候宝宝都会说话了,妈妈却变得不会说话了。有时候妈妈的动作比宝宝的动作还要夸张、还要可爱、还要幼稚…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看见一朵花蹲下来刚想研究,这个时候妈妈把自己变成了孩子,在前面蹦跳着,“宝宝快跑、快跑,快来抓妈妈呀”。
孩子说妈妈看这朵花,可能孩子是从这朵花里得到了独特的发现和感受,想要去跟妈妈分享,但妈妈根本不管宝宝的需要,一把把花摘下来,逗弄孩子。
这样的成人把孩子当成了可爱的宠物,她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把宝宝的注意力从探索发现中引出来,引到自己的行为和动作上。
其实家长这样的行为和动作,对帮助孩子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还会让孩子搞不清楚成年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妈妈的身体是大人的样子,动作却比儿童还要儿童。
关键期关键帮助
0~1岁,安全建构关键期期
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啃、抓、咬)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关键期
3~4岁,发展友谊关键期(幼儿园)
4~5岁,探索他人心智(幻想、说谎、挑战强者)
5~7岁,探索文化关键期
幼小衔接(衔接的是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不是提前把小学1-3年级知识准备好)
关于每一个阶段的表现,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发展个性,所以作者只是总结了大部分孩子的特征,并不绝对适用于每个个体。
因此,父母们还是要尊重孩子自身发展特点,不可模式化,而要用爱和自由尊重孩子的天性,为孩子提供真正负责任的帮助。
爱的误区
无条件的自由
自由不是没有边界的,自由的边界就是原则。倘若自由没有了边界,那么也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自由啦。
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自由呢?就是当不妨碍孩子自己的发展的时候、当孩子探索的时候,当孩子工作的时候,都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什么时候不该给孩子自由呢?就是错误的对待他人的时候、有不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对以后有不好的影响的时候,妨碍别人自由的时候等,如果我们不给孩子约束是不负责的。
公式化的爱
是自己在大脑中想象出一种爱的模式,需要用的时候就把这种模式照搬出来。
比如有的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劳,回到家中对孩子心生愧疚,于是,她决定抽出40分钟陪孩子玩,但是,一到时间,她就告诉我孩子玩的时间结束了。
这个时候,孩子就像被惹起了馋心又吃不到东西的小猫,内心会感到非常的委屈和悲凉。
这样的爱是索取的爱,大人需要的时候搬出那套“公式”,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孩子“晾”一边!
对孩子来说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这样孩子不会接受到内心自然而然生发的爱,于是孩子会经常感受到烦躁或者不满足,也会表现出不断索取爱护物品的行为,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或者哭泣。
求助性的爱
成人一定要使自己先获得成长,让自己有力量,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当父母是没有信心,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她就会把这种软弱无力传递到孩子身上。具体的表现是这样的妈妈动不动就去抚摸孩子,抱孩子,或者用关怀和同情的眼神去看待孩子。
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这样的妈妈只顾感受孩子带给她的舒适,而顾不上去真正的思考怎样帮助孩子发展去贡献和付出,不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的发展。
焦虑型的爱
这样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他就把焦虑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孩子身上。
焦虑型的爱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种焦虑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不被发现,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掉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为一个不被群体接纳并且脾气怪异的受害者,给孩子的一生带来痛苦。
仆人型的爱
事事顺应孩子,是在耽误孩子的精神发展,把孩子当上帝,一味地奉承孩子。这样长大的孩子也就没有利他精神,无法与别人很好的相处,这是一生的痛苦。
偏袒型的爱
见不得孩子受苦受委屈,替孩子挡掉所有“成长的烦恼”,其实也相当于阻挡了孩子真正的成长。
成长本该接受的磨砺和考验通通被家长挡在门外,同时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在过度袒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他们的家长心目中培养的目标正好完全相反。
结语
对于孩子,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而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作为父母,敬畏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