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乡探亲,路过村东头的小学,发现一片凋敝,回家问母亲,得知这所小学因为生源太少,关了。
记得我们那时候一个班40-50个人,每个年级2个班,下课做操的时候别提有多热闹了。记忆中最痛苦的就是冬天,那时候学校的窗户破了,根本没办法御寒,一到冬天,寒风凛冽。
现在农村学校的环境和各类设施可比以前好多了,尽管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还是留不住学生,过去是缺设施、缺老师,现在是缺学生。
这种“空巢”现象,其实早成蔓延全省乃至全国的“通病”。
我又搜索了解了很多省份,安徽、山西、湖南、河北、甘肃、内蒙、吉林……诸多省份都存在该现象。
人去楼空、村校凋敝,农村教育“空壳化”是当前的真实写照。
为何会频频出现这种现象呢?
业界共识是:学生流失增多,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密不可分。大多数人选择进城务工,孩子也随着大人随迁,或者很多家长担心农村的教学质量,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好的上学条件,宁愿租房子住也要让孩子在城里上学,导致城里的小学每个班都是挤得满满的。还有少数还在农村上学的,基本上都是大人没有能力接送的留守儿童,有一些孩子离学校远午餐也只有在学校解决。学生们都进城了,乡村小学也就没落了。
由于农村生源持续减少,新问题又出来,导致 “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
根据此前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指出,由于农村学校大量向城镇和县城集中,直接后果是在城区出现超大班额和巨型学校,在许多地方,学生人数达五六千人的小学、一二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
虽然,国家从更高,更远的层面已经感受到了一些问题,努力提出教育新思维——教育要向农村、民族、边远、贫穷等方面倾斜。但是,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均衡和倾斜的结果目前只是从环境建设,硬件提升等方面让农村教育有了明显的改变。
殊不知,这些配置的仪器设备有多少是已经的启用的?有多少已经定格于尘封的记忆,只能成为上级检查时迎检过关的条件。
科学地配置教师资源,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的软实力,编排科学的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来满足和适应农村学生教育教学的需求才是真正实现教育均衡的最好途径,才能真正扭转乾坤,改变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的崛起,关系到广大农民子弟的未来,也是我们民族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只有实现农村教育历久弥新的“中国梦”,从根本上满足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和家长的渴求与期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大部分人的教育问题,只有这部分人有学上、上得好,我们的少年强才是真的强,我们的民族才有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