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按照行事周历,每周至少两个教研组进行展示,每个老师都很认真地备课,力求上出新意,追求每个学期有提高。这个提高一半来自自身的刻苦努力,一半来自同学科组老师客观实在的评课。对于评课,老师们很在意,这是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是对自己课堂的诊断和分析。校内常规的公开课,一般都在课间简短评析,听课老师站在观课角度,说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这其实是从“你”看不到的角度帮你找问题,这样做可以更快提高教艺,省时高效。
每月一课,学校分周次进行,程式是:集体备课—课堂研磨—评课议课—展示研讨。这样的形式,能快速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针对一名老师,从备课开始,反复打磨,一直到登台展示,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每一个被磨老师,都要经历选课、搜集资料、屡备屡改这样的环节,心情要经历迷茫、焦虑、忐忑、灰心、山穷水尽、屡想放弃、略有成就,以及终于完成任务之后的放松、反思遗憾、喜悦……这就是“磨”,个中滋味只会比我描述的更复杂多样,但经历过,会爱上这个痛并快乐的成长阶梯,这是多少人“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全面而实在!学校一般都先磨新进老师的课,经过这样一个阶段,新教师会快速融入团队,教法互融,共同提高。
我常常感动于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成长。窦校长吉林师范大学毕业,从吉林一小,一步步走到北京清华附小任校长,这样的跨越,是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从她讲述的个人成长经历中可见一斑。
她这样写道:“我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于是我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他告诉我,要先在年级组练练,然后再说。于是年级组的教活动,我都特别积极地参加。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我三天两头请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我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
这是典型的“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的经典作法,效果真好。
她厚实的积累是这么炼成的:“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记得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我每天下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之后,我再复习成人高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半年下来,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几年下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仔细读她的这些话,这是“从我们看不到的角度看她”,这给我们启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在每一天做事时总能充满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使用方式却千差万别。错把忙碌当高效,往往事倍功半;懂得高效做事,生活便能容得下更多美好与充实。时间会掌控,生活能自律,做事有效率,迎接我们的将是最为美好的蜕变。
正如毛不易《入海》歌词中写到:时间会回答成长,成长会回答梦想,梦想会回答生活,生活会回答你我的模样。
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