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可以更新认知,工具带给改造生活的能力,本篇来讲讲叶老师研究的“一日五色工作表”。
纸张比电子工具方便简单,目的是学会原理养成习惯,然后再慢慢过渡到电子工具。
准备一张“一日五色表” ,再准备一个四色笔。
以我的一天为例。
这一天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会首先挑出一件最重要的,需要用一整块专注时间的事情,例如:易效能二阶的学习、简书输书、阅读变现营的学习+做作业,然后把它填写在表格的A区,接着就用我们在上一课中讲到的255工作法去专注地执行。完成一项,在黄色区的方框内,画一个勾。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提前设置,可能会遇到一些干扰,比如:公司财务突然打来的某款项的申请电话,自己脑子里突然想起的某银行经理推荐的信用卡申请,想喝水等等。不是特别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把它们记录在C区,不做任何多余的处理,然后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当下事务。
像上面提到的财务打来的电话我就可以不接,或者快速说一下回头回复,然后记一个“回财务电话”,脑袋里忽然想起要“办信用卡”、“要订机票”……这些就可以直接记录在C区的事情。至于喝水也要记录,但最好不喝,养成在休息时间喝水、上洗手间、走动的习惯。C区就是给我们做收集记录的区域,那些干扰我们的,又不用立刻处理的事情就统统记录到这里。当然,电话、微信|\、qq 这些可以用勿扰或退出的方式避免它,等回头再来集中处理也不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时间管理能力还不是特别强的朋友,一定会遇到突然发生,是必须立即停下自己手里的工作、马上去处理的紧急事件。这时,就需要把这件事写进表格的B区,在前面写上被打断的时刻。例如上面提到财务电话,如果十分紧急,就记录在B区,可以写上b01事件,以此类推,这类事件建议A事件25分钟后尽快去处理,确实紧急的就马上处理。执行时可以对应在留白时间段写上b01,时长多少也要纪录,如20分钟。
一天结束了,需要对自己的这一天进行评估,将A区内容和B区、C区内容进行分析,看看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用五种颜色把这一天的时间实际使用的类型标注出来,这样就可以能非常直观地看到,自己这一天的时间分配都用在了哪里。
下面放上叶老师的例表:
如果表格上黑色的部分占比很大,就说明今天休息得太多;
如果黄色的部分是一整块没有被打碎,就说明今天很好地维护了自己高能要事的时间;
如果绿色的部分也应用了,就说明不光完成了固定日程事件,还提前完成了弹性事务,将来的紧急事务会减少;
如果留白部分被红色紧急事务使用了,就说明遭遇了紧急情况,就要找出源头去改善与减少它,但这种情况也正常,无需太多自责。首先保障黄色和绿色区域被更好执行时,就是非常棒的。
如果表格上还出现了蓝色色块部分,要赞扬自己,说明不光很好地执行了自己一天的计划,你还给自己留出了做反思的时间。
今天将打印出“一日五色工作表”表,开始刻意记录自己的时间消耗,每天使用练习,长期使用后,就能快速掌握过好自己每一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