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许多的产品进货单以后我发现:其实很多东西并不贵,只是吊牌价定的很高。但并不是每个产品都能做到低买高卖,很多东西基本都是成本价出售。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个人了解了一整个门店的价格之后,他/她能否准确地推演出这个门店里哪些产品是利润品,哪些是非利润品?
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走进一家门店,如何快速判断出哪些产品物美价廉?哪些产品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作为消费者,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具备识别好货、不被坑钱的能力,可能也是因为最近几年的自己太穷了吧!
但即便有钱,知道了成本价以后,也不可能纵容自己做个高价买东西的“冤大头”吧?
“利润品”这个词来自于同事的一句话:
“这款奶粉是咱们店里的利润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开始回想关于这款奶粉的、我能记住的所有信息:这款奶粉并非厂家供货,而是本地一家企业,它的进货价确实不高。
是这款奶粉确实成本低吗?成本低是因为这款奶粉厂家就是本省企业吗?如果是这样,那老板为什么没有直接从厂家订货呢?
想道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一个词:分销商,那么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给我们供货的厂家是这款奶粉的经销商/代理商,因为大批量进货,所以进价较低,利用价格优势,开发了不少像我们店这样的“顾客”。
我们就这样成为了这款奶粉的分销商。
这没什么不好,自己家消化不了大批量进货做不了代理商/经销商,采购成本下不来,分销模式正好降低了采购成本;
成本低了,利润自然就上去了,毕竟在如今这个环境下,谁也不能私自定价不是(我也是最近才知道,一个门店大部分产品的零售价都是厂家定的,很多活动也是厂家搞的)。
但这个案例是基于我知道成本价的情况下,如果我不知道呢?我要如何判断这个店里差不多价格的同款奶粉,哪个是我要找的物美价廉的那一款?
目前我所了解的是,边缘性产品的价格要更亲民一些,但我没有证据。
我将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翻阅各种数据,直到最终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