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排三周的语文赛课终于不忍进入冬季,在金色的秋里唱出了最后清亮的绝响,袅娜入了每一个老师的沉思里。
以下呈现按赛课顺序整理。
十三个老师的《散步》,十三种风格,十三份设计,十三个种对同一文学作品《散步》的不同的处理,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原来,好课应该是这样个性出来的,上好课就应该这样观摩,才能真正地沉淀出好课的实践标准。
首先一节好课应该有符合文本特质的学习内容和准确而易操作的目标表述。
来看,我们每位老师指向的学习内容。
内容一:叙事类文章六要素信息的提炼,这一内容直接指向本单元的大作文教学:学会记事。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写清楚,也即交待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内容二:创新拟题的训练。《秋天的怀念》与本篇文章课后“思考探究”题,同时出现了拟题训练,基训中同步阅读题里也频繁出现类似阅读题,由此来看,抓住拟题训练,理解文章内容,体悟文章主旨也是一个理解文章的切入点。由拟题上长到拟题方法,就由现象到了方法的探究了。
内容二:结合文中的事例分析人物的形象,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儿子或者父亲。这个直接指向了阅读题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而且还对应出了具体的方法。
内容三: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本文写了生活中极小的一件事,但是作者却让我们联想到了家庭的责任,想到了孝心,想到了中年人的使命,想到了整个世界。
内容四:赏析文中的描写,涉及到人物的描写,典型的动词母亲的“摸”,儿子的“叫”,并且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涉及到景物描写,一处指向田野的面,大小浓淡不一的绿;一处指向田野中的小路菜花、桑树和池塘这个点。涉及到景物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隐喻美好的家庭或生活的前景。可以说春天的景物是让母亲由冬天生命的苍白走到了春天色彩缤纷的活力之中,让整个家庭由生命的凋落走向幸福美好的搀扶中去的一个象征。如果此外补白训练的话,可以设计一个冬天母亲熬的时光里,会有什么样的景致?对比训练,体现景物对于体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内容五:指向句子和用词的语言赏析以及指向文章主旨的解析。变式一个句子,让学生探究变式之后的变化。学生说出来事情的大致内容后,针对事件中的分歧,或者背的细节,来解析文章的主旨。
以上内容或许概括的还不够全面,但大体上是语文组老师教学的总体指向了。那么对应一下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我们就不难发现,符合叙事类散文的教学应该指向哪里。
其次是一节好课是应该接地气的。表现出来的就是活动安排接地气、实践练习接地气、达标测评接地气。
在这十三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散步》的字词教学都被列为七年级上册语文的基本任务,字词的训练占有一个相对靠前而且显眼的席位。有三个老师指向了字词的提写,面且有良好的字词提写习惯。比如:请在听写的同时,标出听写序号;请再次读词语,边读边数空,记忆字形;连缀词语说上几个句子;字词开火车等等。固定形式的引导,让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识记与书写习惯,这是七年级上学期的一个夯实地基的任务,值得学习并坚守下来。
在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能通过用词、赏词,指导示范,对比练习的方式,让孩子们用朗读这一凭借很好地实现语言文字的理解,人物心理的揣摩,课文主旨的体悟,教学中不仅能有点的指导,还有集体诵读的练习。这也是应该继续发扬的。
一节好课还应该是以学生训练为主,以全面的学生训练为主的。
一节好课应该是点面训练结合的课,如果提倡个性化阅读,有可能就会出现师对生的个人回应,这样就有可能削弱练习与点拨的辐射与影响;更集中地训练面向全体的训练,提升整体学生能力的活动应该是课堂设计的一个主方向。这个在余映潮老师的课例中也经常体现。他的以主问题板块式训练就体现了能力训练的密集性集体性的特点。从目前来看,这个是在我们课堂中应该提倡并得到强化的。
学期赛课,以其集中性、针对性、密集性的特点,以舞台竞演的方式展现在我们每位老师的面前,其突出的艺术性的优点,肯定会慢慢地带入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然如果抓住并规避一些隐隐约约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慢慢去除,相信,比如平时课堂节奏的松懈,解析得多放手得少,提升得多落实的少等问题一定会得到实质性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