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轨道,而是狂野。

今天看完了短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3》,里面有一个情节:爷爷黄昏恋喜欢上了一个奶奶,但奶奶是被家人耽误了,经过太奶奶的开导,奶奶走出了家人带给她的禁锢,决定要去过自己的人生,不是选择跟爷爷在一起,而是离开这个城市,去远方看看。奶奶离开时,说了一句话:人生,不是轨道,而是狂野。

奶奶那个转身离开的背影,像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奶奶最终没有走向爷爷的怀抱,也没有退回家人筑起的围笼,而是选择拎起行囊,把远方变成脚下的路。这多像一株挣脱花架的紫藤,与其在预设的网格里扭曲生长,不如让藤蔓沿着风的方向,在旷野里肆意攀爬。

世俗总爱给人生铺设轨道。出生时,性别便预设了角色脚本:女孩该温柔贤淑,男孩要顶天立地;成年后,年龄成了无形的标尺,二十五岁该恋爱,三十岁得结婚,三十五岁必须为人父母,仿佛生命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到了节点就该按下特定按钮。婚姻这座围城,不过是轨道上的一个大站,有人尚未到站就被强行推入,有人到站后发现站台并非心之所向,却因“不能退票”的规则困在原地。就像老槐树被修剪成规整的球状,年轮里藏满了被剪断的枝丫,每一圈都刻着“本该如此”的叹息。

可自然从不是按剧本生长的。沙漠里的胡杨,从不会因为“该长在绿洲”就拒绝在戈壁扎根,它们把根系扎进滚烫的沙砾,让枝干在风沙里扭曲成倔强的模样,反倒活成了三千年不倒的传奇。候鸟迁徙时,也从不会严格遵循地图,遇着暖气流便多盘旋几日,逢着暴风雨就临时改道,那些看似“偏离”的轨迹,恰是生命对环境最智慧的应答。所谓“狂野”,从不是鲁莽的冲撞,而是像胡杨与候鸟那样,保有对内心声音的敏感,对生命可能性的敬畏。

婚姻不该是人生的终点站,就像春天不该只为桃花开放。有人在围城里种出了满园春色,那是他们的幸运;但也有人更适合在旷野里播种星辰,强行把他们拽进围城,好比把云雀关进金丝笼,歌声里只会剩下对天空的惦念。世俗的轨道或许能提供安稳的假象,却填不满灵魂深处的渴望——就像河流不会满足于被堤坝圈成湖泊,它总要冲破束缚,哪怕漫过田野,哪怕奔向未知,也要尝尝自由流淌的滋味。

看看那些被称作“传奇”的生命,哪个不是挣脱轨道的勇者?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没有被“女子应端庄静立”的规矩捆住手脚,她们让飘带掠过云端,把身姿舒展成风的形状;梵高的向日葵,从不遵循“花朵该向阳”的常理,他笔下的花盘扭曲着、燃烧着,把生命的热烈泼洒在画布上,不在乎是否符合世人对“美丽”的定义。他们的人生,不是预设的轨道,而是奔涌的江河,是燃烧的火焰,是永远向着远方生长的藤蔓。

生命的真谛,或许就藏在那个转身离开的背影里:不必为“该与谁同行”而纠结,不必因“该去往何方”而焦虑。就做一阵风吧,不必循着固定的风向,遇山便绕,遇海便融,遇着花开便停下脚步,带着香气再启程。人生最大的狂野,从来不是对抗世俗的叛逆,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像短剧里的奶奶那样,在“应该”的杂音里,听见自己心底的声音——那声音在说:去走自己的路,哪怕前路没有轨道,脚下的每一步,都是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村上春树曾在书中写道: “你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去过自己的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深以...
    梦润芳馨阅读 4,223评论 0 1
  • 风掠过草尖时,总带着未经规划的方向。有人说人生该是铺着枕木的轨道,起点是产房的啼哭,终点是墓碑的沉默,中间要按部就...
    雨林漠风阅读 754评论 0 4
  •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
    晞禾阅读 2,662评论 0 4
  • 已经忘了已经有多久没有出门晒过太阳了,自从开了家夜宵小店,每天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了。再稍微磨蹭下精神亢奋点没有...
    秀味阅读 1,592评论 0 8
  • 郑重声明:作品为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当下的力量》书中原文: 等待是一种思维状态,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不是现在...
    陌小诺阅读 3,169评论 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