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不知道写什么就胡言乱语一下吧。好像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怎么看书了,相比起大学还是高中那会看的书跟多,那时候不能玩手机也不太想学习的时候看一本书是最放松的方式了。高中的时候最喜欢看三毛的书,还记得那时候喜欢的男孩子也刚好和我一样喜欢看三毛的书而且还喜欢收藏她的书,于是以这个为借口跟他借了一本三毛的《流星雨》,看完之后还给他手写了个一千字的观后感,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很厉害,爱情的力量也太强大了吧。
三毛的书对我来说有一种魔力,一看就陷进去了,她喜欢旅行所以她的书大多数写的都是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她的文字也没有太多的修饰,也没有太多让人震撼的地方,她的书里没有复杂的爱国情怀,也不会刻意的去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她的文字表达出的只是她内心纯粹的情感。但正是这样简单的文字和她的经历才让人更深陷其中,每看完一本三毛的书,都能让我对人、对这个世界都了新的感悟。
三毛的书,我第一次看的是《撒哈拉的故事》,讲的是三毛她偶然看见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于是决定定居在撒哈拉,然后在撒哈拉居住时的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和一些奇闻怪事 ,但显的乐观开朗又有趣,故事充满了异域风情。《流星雨》这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演讲,这部分,三毛讲述了她和荷西的相识、相知、相恋、结婚等故事。也有三毛的一些经历以及她的写作生活;二是采访,收录了李琼丝和夏木对三毛的专访。
其实三毛几乎每本书都有提到她的丈夫荷西,在《流星雨》 这本书中,三毛很多地方提到了她的丈夫荷西,可以看的出她和丈夫感情有多深,可惜事与愿违,他的丈夫英年早逝,当时荷西只有三十多岁。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三毛与荷西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的相处已经从最初的深爱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如荷西每天晚上都要拉着三毛的手才得以入眠。
虽然三毛写的文章不在少数,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作家,可她却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因为她认为写作并不是为了生活,而是她生活真的一种乐趣。而事实也是如此,她不喜欢为了写作而写作。有一次,在就要交稿的最后一天,三毛实在是不想写文章,但又不得不写,就在她纠结的那一段时间,她丈夫与她一起出去散步时说道:“我觉得那些被关在方盒子里办公的人,才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于是她豁然开朗,果断的打电话给杂志编辑说:“对不起,下个月的专栏要开天窗了,我不写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更高于生活。”我想三毛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而《流星雨》一文就是很好的代表作。她将我们生活中遇到过一次,但却有可能终身再也见不到的人比喻成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流星。她将一场旅行中遇到的流星都记述了下来,将这些流星描述的很平淡,却又让人在平淡中读出他们各自的特色与故事。
最后用三毛的一句话做结尾: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痛苦,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那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