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的《国语》里记载了这么一段有趣颇为神奇的小故事。
话说,有那么一只威猛无比的大鸟。不知被谁射了一箭,使得这鸟从天上掉到了陈国的土地上。众人捡起这只鸟,然后发现这箭造型奇特。它的材质与制作方式都让人摸不着头脑。陈国的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箭。
陈惠公得知此事后,便派人去向正在驿馆的孔子请教。孔子不愧是博学多识的圣人,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支箭。并对来人道出了箭的来历:“这鸟来自遥远的北方。箭杆是用坚硬的楛木制成的,箭头则是用光滑的青石打磨而成。而这箭看这造型和用材,正是北方的肃慎人所特有的。名字叫做楛矢石砮”。
这个楛矢石砮,其实是远古的时候,古人们使用着一种非常原始的武器。是一种用木头和石头制作的箭,是当时人们用来狩猎的重要工具。孔子所说的“石砮”,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石镞,也就是石制箭头。
在遥远的古代,箭多半是取自头部削尖树木或者竹子。后来,随着技术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坚硬耐磨的石头和骨头磨砺出更为锐利的箭头。并且将它们稳稳地固定在箭杆上。随着时间的流逝,箭镞的样子也变得越来越精巧了。最初是简单的扁平三角形,后来发展成了圆锥形,甚至进化出三刃棱的前锋。这样的设计,能轻易穿透哪怕是最坚硬的兽皮。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石镞的数量多得数不清。种类也是五花八门,足以看出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目前看,我国最早的箭镞是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乌兰木伦遗址发现的。那是三件珍贵的石英岩石镞,距今约5万到6.5万年前。这些石镞是由石片打制而成的,虽然看起来简朴,但它们可是当时最尖端的“高科技”产品!
这个小小的箭头还牵扯到人类进化,是怎么回事呢?
乌兰木伦遗址的箭头是一种带铤石镞。老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带铤石镞就是古时候的利器了。所谓的“铤”,就是箭头和箭杆连接的那部分。古人把精心打磨的石镞配上“铤”,然后用细绳子或者皮条把它们紧紧捆绑在一起。有了这种设计,可以让箭飞得更远和更稳。
因为它能够让猎人们就能实现远距离瞄准射击。这样一来,狩猎时既不用冒着生命危险近距离搏斗,又在安全的距离射杀猎物,提高了捕猎效率。有铤石镞不仅是实用的工具,它还是一种具有文化指示意义的特殊物品。这种带铤石镞的出现,被看作是现代人相对于尼安德特人的一大技术进步。
我们现代人的起源和迁徙,可是国际上的科学家们一直都很感兴趣的大问题!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走出非洲”模式,另一个是“多地区起源”模式。Lahr和Foley这两位学者总结出了主要的迁徙路线,就像是古人的“旅行地图”一样。这条路线叫做北线,大约13万到8万年前从北非出发,然后到达了地中海地区。再后来我们的祖先就真的走遍了全世界呢!
大约是在14.5万到4万年前,在非洲北部的Aterian文化中发现这种带铤石镞是目前最早的。再往东看,印度的Jwalapuran遗址也发现了一件这样的带铤石镞,它的年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4000年!而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的Denisova遗址第11层,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件带铤石镞,那个遗址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3万年前。跟乌兰木伦遗址发现带铤石镞的地层差不多。这样看来,似乎是符合这个北线理论。
当然假说归假说,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各位朋友我们评论区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