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于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通常认为“破"即是不完整,烂了的意思。这样理解,不能说错,但是不完全。
前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其他的大致同意。
在我看来,“下笔如有神"也有不同意思。
一方面固然因为博览群书,可以下笔千言,文思如泉涌,如有神助。
另一方面当指恭敬,笔下有神灵的意思。
古人读书为文恭谨诚恳,不像今人随意散漫。相信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一张字纸尚且敬惜(其实是对文化、文明、文字的恭敬),何况满载能量和信息的文章。必不肯轻易下笔,更不致满纸荒唐言,废话连篇。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
文字有能量,文章通神明。
今人读古文,一念敬心起,自可破万卷。
一念敬心存,才有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光彩可鉴。
如果没有敬心,枉写万言,不过徒浪费资源,造孽而已。
岂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