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长春
20180420
想到用感受一词,是一瞬间的事情,内心里也在盘算,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所谓感受,当然要身临其境,同时好像也要有类似的经历,而感受,也就是体味,寻找不同。
其实我对长春并不陌生,算起来我初次来长春至今,已经有三十四年了,在2000年以前,也还时常过来,只是后来就少了,尤其是近几年。这次过来,由于有事情缠身,而且时间也是匆忙,当然也就不能去详细的感受,只能对一些无意的接触和触碰,粗略的说一点,可能也会有不准确。
下车出站,不知道怎么走了,跟着人流,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大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广场,来接站的人还没有到,电话联系了,通报了我们的位置,他让我们在原地等候,不一会人就到了。
长春火车站,经历了若干次的修建,如今算是画上最后的句号,不过这里还真是阔气。
问了我们的计划,以及明天的事情,最后确定了落脚点,需要乘坐地铁。
长春也有地铁了?这是一个好笑的问题,长春为共和国制造大批的地铁车辆,我国第一台地铁车辆,就在这里诞生的,近五十年后的今天,长春有了自己运行的地铁,也在情理之中。
车还没来,几个人就闲聊,长春的地铁车辆一定是长春造的了,那是当然的,或许就该是这样。
不一会儿车来了。
上车以后,总觉得有些异样,一时间还真的说不出到底是异样了些什么,只能四下里张望。忽然之间,一下子就意识到了,地铁车厢里面没有广告。再仔细的看了看,果然是没有广告。当时的时间是晚上七点左右,这个时间如果在别的地方,不用说北京上海南京,就是在沈阳,那也是人多的时候,而这里却只有很少的人。一方面人少,一方面是没有广告,车厢里才显得很安静。
再四下里看看,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车门上端的车站和运行位置的显示牌上,贴了好几处”膏药”,显然是车站名字有了变化。全线15个车站,居然有六个位置被覆盖了,其中有一个位置的内容是换乘站没有开通,因为线路尚未建好,而其余5个都是更改了站名。
长春地铁开通的时间不长,是在去年的6月底,照理全国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建成的地铁,也有了足够丰富的相关经验,可以被吸收和借鉴,而即便如此,长春的地铁站名,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刚刚开通不久,就更改站名,这就让人不得不想,早干嘛去了。
很快我们就到站了,出了地铁,向地面走去,此时又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而地方,就是感觉我们是在很深的地方向上走,在经过了一段很高的上行扶梯之后,紧接着又是一段几乎是同样高度扶梯,感觉就像从深渊里走出来的一样。一般的,地铁是在地下的一定深度,但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通常不会很深,一般只是在有交叉线路,或过河等特殊情况,有的地铁站会比其他地方深一些,而长春似乎这是一个普遍状况。
同行的几个人,似乎也都发现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又开始闲聊,在猜测个中的原委。事实上长春的地铁深度确实够深,后来在网上查询得到的答案是,平均深度30米,最小的28米,最深的近40米,想想也是醉了。沈阳地铁的最深地段是2号线在过浑河的地方,也就是27米,这个深度与长春比起来,是逊色的些。
那么长春的地铁为什么会是这样深呢,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想。想当初,长春作为“首都”,同时被日本占领,这里是一个敏感的地方,因此存在很多的隐蔽工程,尤其是在人民大街的线路上,当时若干个日伪机构,都在这条线上,而长春地铁恰恰与这条线重合,因此为了避开这些隐蔽工程,只能在更深的一层上了,这样说应该是有道理的。
第二天早上,要去办事情,目的地的门牌号是人民大街9999号。在来的时候,就有些狐疑,感觉9999号有些怪异。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数字组合,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数字的体量。在路上,我就说出了我的困惑,结果被这样的解答了。原来这样的门牌号码,给出的不是序列,而是距离,怎么样,够奇葩的吧。
在我的印象之中,门牌号从来都是以序列号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像列队报数一样,1,2,3,4,5,是顺序出现的。也因为是序列号,在一条街上,如果一个门牌号是n,那么毗邻的门牌号就一定是n+2和n-2,马路一侧是单号,而另外一侧就一定是双号,而在我的知识体系中,从来都是如此,然而世事总有例外,而类似的例外,比比皆是,往往颠覆我的认知。
记得第一次这样的颠覆,是关于对“街”、“路”的认知。在沈阳认路,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就是“东西路南北街”,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凡是以“街”为结尾的的道路走向,通常一定是南北方向的,比如“太原街”,“黄河大街”,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中街”,然而“中街”的“街”,不是方位指示,而纯粹是一个名词的组合。同样的,像“建设大路”、“八马路”等的方位,就一定是东西方向的。在明白了这样的规则之后,就可以在头脑里大体勾勒出一个框框了。然而,当我以为这会是一个普世的“真理”而去使用的时候,却在太原被重重的伤害了一下,因为太原是“东西街南北路”,对了,与沈阳刚好相反,这就严重的冲击了我的认知,也打乱了我的秩序,这也似乎是我只要到了太原就糊涂转向原因。后来我又注意了一些地方,好像沈阳才是一个特例,也就是我的认知需要调整,而这一次,恐怕也同样需要调整。
人民大街的门牌号,的确是按照距离设定的,也就是说,门牌号所显示的数字,是距固定点的距离。然而这样的设定方式,似乎只出现在人民大街上,在长春的其他地方,并不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更多的地方,依然采用序列号的方式。
如此的排序方法,自然就产生了一个最大门牌号的猜想,在网上确实有这样的问题,而不管怎么做,最大门牌号一定会在长春。可以预想,如果人民大街的长度没有尽头,那么最大门牌号就不会有答案。事实上,现在确实有11800的门牌号存在。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事情都会有。
长春的事情办完了,还有些时间,当然就是故地重游会朋友。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多走,只是去了伪皇宫。
想想上一次去的时间,距今已经是34年了,一晃呀,时间过得真快。说句实话,如果闭上眼睛,还真的无法回忆当时的情况,只是在记忆里知道确实去过,看到相关的图像,会在记忆里搜寻出相关对应的影像。
或许所有的曾经,也都是如此。
说起来,34年前还是一种幸运,那是在1984年,伪皇宫博物馆刚刚修复开放的第二年。当时或许也只是看看,没有关心其他,根本不知道还有很多故事,也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就以为它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殊不知它还有很多的故事。
溥仪初到长春,放眼望去,发现只有现在被叫做“缉熙楼”和“勤民楼”的建筑还不错,就将其占为己有,而将吉黑两省盐属迁往他处,后来小日本又为他修建了其他的建筑,合成为现在的伪皇宫建筑群。
缉熙楼和勤民楼始建于1914年,属俄式建筑,黑砖绿顶。在1934年开始陆续建造了其他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就算是中式建筑吧,而其最大的特点是黄屋顶,确实有点宫殿的模样,可惜溥仪并不喜欢。一方面其规模与格局远逊于溥仪在北京的旧宅,而其关键是溥仪总怀疑日本人在那里做了手脚,安装了窃听器,因此溥仪更愿意居住在缉熙楼和勤民楼,怕也还是定力不够吧。
溥仪逃离伪皇宫之后,这里的设施和物件遭受了各自方式的损毁,而解放以后,这里曾经被各种方式和各种部门使用,可以想象吗,这里还做过工厂的生厂车间,而在仅存的一点点的痕迹,也在文革期间,被彻底的清洗了,到最后,这里就像一个古生物,仅剩下了如同骨架一样的建筑,而没有一点点的内容了。其实也庆幸于这些建筑,还能遮风避雨,还能有一些其他的用场,否则怕是这点骨架子也早就荡然无存了。
后来由于种种的原因,国家决定修复,作为历史的见证,参照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复原修复,而全面完成并对外开放是在1982年,而我去参观的时候,是在之后的不久,所以说也算是一种幸运。
现在的情况与修复初期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后来又修复了“小白楼”,就是溥仪存放书画珍宝的地方。
伪皇宫的现在,包括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还是修复以后的样子,算来也有36年了。
在勤民楼的天井里有一颗树,开满了花,开始还以为这也是旧时的遗留,经过咨询,原来不是。据说这里原来有人居住,只是无意间,在1976年,将一颗山杏树种到了这里,经过42年的时间,如今已经是一刻大树了,顶端已经超过了二楼的屋顶。或许是这里的气氛的原因,这棵山枣树的果子不好吃。
整个伪皇宫的布局,感觉上,没有过多的庄严,更像是一个私家园林,如同小孩子过家家。再想一想南京的总统府,好像也是严肃不足,而活泼有余,不过总统府的前身,也去确实是私家花园,有这样的感觉,也就不奇怪了。这两个处所,都是“将就”的产物,其结果也是一样,都是好景不长。
在清场的时候,我离开了伪皇宫,然后就该前往火车站,准备离开了。
其实原本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去看看长春的文庙,这个地方以前并没有去过,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够成行,不过留下一点悬念,给下一回再来保留一个话题。
这就是我感受的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