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总量 + (做事流程 x 个人经验) = 你的专业程度
我经常在各种渠道,听到这样的抱怨:
- 我拥有博士学位,为什么我的薪水却这么少?
- 我有五年工作经历,为什么跳槽这么难?
- 我在公司工作了十年了,为什么说裁员就把我裁掉了?
他们也许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但是拥有博士学位,说明你有某一领域的深厚知识;有五年工作经历,说明你有的是个人经验;在同一公司工作十年,说明你对这家公司知根知底。可是在这个公式看来,他们都只拥有对专业程度有贡献的单一要素;专业程度,是由三个要素来衡量的:
- 知识总量:你是否具有这个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你是否具有与工作相关的其他知识,让自己通过知识的交叉让思维能够发散?
- 做事流程:你是否具有一些被证明了的,能够即插即用的,对完成任务十分有效的做事流程?
- 个人经验:你是否在过去的工作中做了足够的不同尝试,让自己不仅仅拥有单一任务的经验,而是多角度甚至全方位的经验积累?
这三个要素,都非常重要,但是他们对于个人专业程度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从公式中看到,做事流程和个人经验在一起做乘法,然后再加上知识总量。这是为什么?
知识总量,是作为一个人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跟要做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都不具备,那么他就不能被称作是专业的;而且在现在的工作环境下,仅仅拥有单一方面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停地学习本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知识,让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但是仅仅拥有大量知识,是不能在职场层层向上的。我们应该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从事不同的工作或者项目,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并且形成自己独特且有效的做事流程,这样就能让自己的专业程度不断加高。这是一个“术”和“道”之间的关系。这就有如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名士和博学多能之人很多,但是为什么刘备独独要通过诸葛亮实现他的个人政治理想,而不是简雍糜竺或者关羽张飞?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独特的知识储备,他们的不同在于:前者给他指出了“三分天下”这一个战略方针,其实就是一个实现目标的做事流程和大略方针;而后者们都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工具。诸葛亮在做事流程上面,完胜其他人,从而能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并且建功立业。
知识总量,做事流程,以及个人经验,这三个要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应该被我们熟知并且牢记。在加深知识总量的同时,用丰富的个人经验和总结出的做事流程,来给自己的专业程度加分。
做50%工作的人 = √参与该工作的所有人数
注意那个平方根!这个公式说的是,做了一半工作的人,仅仅是所有参与工作人数的平方根。
这个公式,叫做普莱斯定律,是一名英国物理学家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在学术界发现的:一半多的论文,是由贡献者总数的平方根所完成的。这就让我想到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做事情的人里面,总是会有不专心或者是在混日子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够有任何的贡献或者成果产出。但是即便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一点点的程度不同,就会有非常大的结果差异。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知道,1.01的365次方等于37.8,以及0.99的365次方等于0.03,这样一来,每天微小的进步,或者微小的懒惰,哪怕是能力的些许不同,在时间的放大作用下,也会让最后的结果有天壤之别。
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公式,我们也能得到另一个推论: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奖励的人,也只会是所有参与工作人数的一小部分。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里提出,具有“网络协同+数据智能”双螺旋的公司,是很难被打倒的。而且一旦拥有了网络效应之后,用户越多则越有价值,越有价值则用户越多,而当用户数量超过一定临界数值之后,就会进入一个赢家通吃的状态,正如上面推论所说,绝大多数奖励会到很少人手里面。看看现在的微信、微博、以及淘宝网,都是在建立网络效应之后,实现了收益的极大化。
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应该怎么去利用这个公式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要争着去做那些做了一半工作的人。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在未来才有可能获得超额的回报和收益,因为他们展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在工作中锻炼了自己。那种“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还是不要去追求的比较好。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这些人?我觉得有两种方式:第一,我们可以去找自己在当前阶段最擅长的工作,然后一进去一开始就可以做出最大的贡献,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的使用;第二,我们可以通过第一部分描述的那样,在知识总量、做事流程、个人经验上面,对自己的专业程度做不断的提升,从而在未来让自己成为独挡一面,能够完成任务的那个人。
总结
这两个公式,我觉得每一个职场人都能够受用终身。我们在职场拼搏,最终他人关注的还是我们的专业程度。而且能否为所在公司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也预示了将来自己在所在公司的成长性和可能的收益。
在你看来,这两个公式对你有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