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徐志摩,大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耳熟能详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继而想到的,是他和林徽因的爱情。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下,在烟雨迷蒙的伦敦邂逅了。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从此闻风柔软,看雨生情。
康桥见证过他们的相拥,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
花季少女情窦初开,多情诗人浪漫儒雅。这场深刻缠绵的爱恋美丽至斯,雨雾之都的伦敦也让人心生旖旎,让人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注定要别离。
彼时的徐志摩,已是个有两岁孩子的父亲。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炽烈爱焰,与对结发妻子张幼仪的冷酷无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徐志摩是个有“单纯信仰”的人,那就是“爱,自由和美”。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对张幼仪可以绝情至此。
他与张幼仪结婚之前从未见过,婚后也不愿正视她。对于她,徐志摩可以说甚至连责任都没有,只是单纯的传宗接代的义务而已。
遇见林徽因,使徐志摩彻底地认识到,自己不想也不能再继续这样没有爱的婚姻。于是不顾正怀孕的张幼仪,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
当时的张幼仪为了徐志摩,只身来到异国他乡,唯一熟识的,只有对她冷落无情的丈夫。可是他却在这时递来一纸无情的离婚书。
徐志摩见张幼仪不答应,竟一走了之,留下她一个从中国乡下走出的平凡妇女,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触过社会名流,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孕妇在国外独自彷徨。
徐志摩对于张幼仪以及他们之间的婚姻,可以说是很渣了。
娶妻生子,却从未尽过当丈夫当父亲的责任与义务。甚至是漠然无情到,张幼仪生二胎,他也只在办离婚手续时才出现。
所幸并未渣到底。不爱她,愿以自由偿还自由,解除这段无爱婚姻的束缚。
风雨之后,才有彩虹。张幼仪如果没有离开徐志摩,不曾在这么绝望的时候涅槃重生,又怎有后来的辉煌?
可见,没有爱情,女人也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虽然徐志摩在对待张幼仪的态度上缺乏善良,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可见,社会和家庭都不能谅解的离婚,对于徐志摩来说,无疑是种解脱。
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读耳。
奉行单纯的理想主义,“单纯信仰”的他,认为没有爱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的人格的,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浪漫的徐志摩是一个需要靠爱情喂养的男子。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失意的徐志摩遇见了同样婚姻不幸福的陆小曼。
或许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许徐志摩本身就是一团火焰,他与招摇,妩媚,热烈,叛逆的陆小曼一旦相遇,就如同天雷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陆小曼为了徐志摩与丈夫离婚,流掉腹中胎儿。而徐志摩也是不顾家人亲友的误解和反对,执意要和陆小曼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不顾一切,可谓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历经千般磨难才终于修成正果。
婚后生活正如蜜里调油,如胶似漆,两人恩爱非常。
可是这种甜蜜并没有维持多久,徐父不喜欢陆小曼,因此切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徐志摩不得不同时身兼多职维持家庭开销。
后来,应胡适之邀北上,可是陆小曼只愿意留在上海。徐志摩不得不多次往返两地。
同样是婚姻,面对无爱的张幼仪,徐志摩可以淡漠到丢下妻儿前往英国读书,不闻不问。而面对陆小曼,他却能奔波劳碌,辛苦赚钱只为维持陆小曼庞大的日常开销。
这应该是每个姑娘都很想要的,爱我,就要对我巴心巴肺,对其他人狼心狗肺了吧。
起初我读徐志摩,总不能接受他对张幼仪,冷酷到连起码的善良都没有。他固然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对爱情的信仰,可是对于张幼仪,终究太过绝情残忍。
可是离婚后的两人相处反而融洽,通信更勤。社会上的人反而不明白了。
直到今天读了胡适的《追悼志摩》,才理解,有什么好不明白的呢?他的“单纯信仰”是“爱,自由和美”,如今他与张幼仪不受责任羁绊,不用勉强自己去爱,没有了爱,就有了自由。因此能平心静气地说话通信。
徐志摩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就是离婚和再婚。无论是离婚,还是再婚,都说明了这是个以爱情为养分的男子。他不能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因为爱情,他不顾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因为爱情,他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性命。
徐志摩北上赴林徽因的讲座时飞机失事,一颗文学巨星陨落,震撼了整个文学界,多少人为之悲痛惋惜,过了好久仍不敢相信。
有人说,徐志摩是因为林徽因才出事的,如果他不去看林徽因,就不会出事。也有人说,他为了陆小曼辛苦奔波,仅半年就往返北京上海8次。
不管怎么说,徐志摩终是离开我们了。
他离开的方式这样惨烈,这样匆忙。他是个诗人,连死,也像诗里说的那样: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