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宝在幼儿园或者学校打过架吗?
我问了一名家有二宝的妈妈,她说:“俺家老大从来不打架,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呢!”后来她想起一件事,就是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跟邻居小朋友在学校打起来了,她是听邻居小孩的妈妈说的,她也没往心里去,只是问了问孩子,孩子说:“是啊,现在没事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至今他俩还是好朋友。
我的室友很有能力,管理班级以严格著称,连续几年都是接小学毕业班,成绩不错,社会口碑也很好。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一些看手机,学习不上进等坏毛病,于是很多家长听说室友接他们的孩子,就很高兴。
我问:“如果你班学生打起来了,你怎么处理呢?”
她说:“弄旁边去,看着他打!”语气中充满了严厉,可见,一下子就进入了班主任的状态。意思是:在我面前打架?借你个胆子!小兔崽子,你还无法无天了你!
这可能是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看到学生打架的反应吧?回想一下以前自己当班主任的时候,当然我面对的是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稍大心智稍长,我也是会把他们叫到一边,说:“打,继续打,我看你们谁能打得过谁!”当然孩子们这时候就打不起来了,因为从小他们就知道打架是不对的,尤其是当着老师面的时候,更是错上加错。
打架真的不对吗?
仔细想想,如果两个人出现了摩擦,出现了矛盾,就需要当事人解决。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千万种,可是孩子们最初的选择往往就是“武力”,为什么?可能,武力解决问题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吧?不然,怎么会有很多成年人一言不合,挥拳相向呢?还有可能就是孩子们的心智还没有发展到用智慧解决问题的高度,因此只能借助“武力”。
而我们老师和家长,也往往用武力来解决这类问题。
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打架了,尤其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孩子没事,大人先急眼了:“不行,我得找老师评理去!”到学校,一通闹,让老师的教育很被动不说,对方家长也不悦,关键是对孩子的影响,细思极恐。
有的老师,看到学生打起来了,立马走过去,先“各打五十大板,压压威风”再说!听学生申诉原因,听到气愤处,也往往挥拳甚至踢腿过去:“你怎么这么霸道呢?谁教你的?知道错了没……”
用武力解决武力,用武力制止武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怎么样解决呢?
今天看到了一个视频,两个小男孩儿打起来了。原因是这样的——
今天中午瑜伽到宇帆桌旁捡尺子顶到了宇帆的桌子,宇帆就拍了瑜伽,后来两个人你一脚我一脚踢起来了。下午英语课,瑜伽上课戴着帽子,宇帆扯了瑜伽的帽子,想提醒他不要戴,两个人又推搡起来。
后来老师请两个孩子到外面打架,事先约定了头、背、肚子、隐私部位不能打,第一次宇帆被压在地上,第二次瑜伽被宇帆压在地上,不过马上就站起来了。
视频不是从开始打录的,也不是打完结束的,而是截取了打架过程的一段,足足有4分钟那么长。可以想象,这场架至少打了10多分钟。
在这个大家过程当中,两个孩子全程无语。
虽然年岁不大,但是从两个孩子的出手力度来看,心中都有怒气。旁边有老师在提醒:过来一点,那边危险!……不要打脸!……
可见,这个整个过程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
在看视频的过程当中,我就惊叹:这是怎样的学校啊,这个学校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呢?还有,作为从业30多年的老教师,我也在暗暗佩服:这老师是有着怎样的内心修炼啊,能够这么长时间看着两个孩子挤来抱去,却不急不躁,静等他们“花开”。
我觉得老师的处理充满了智慧。首先,老师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老师看到他们自己解决的方式一时半会没有结果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请到了比较宽敞的地方,既不影响其他的同学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并且在打架之前,老师提出了几点要求,这几点要求既是对孩子的保护也是提醒孩子不能伤害相应部位这么一个观念。还有就是整个打架过程经历了好几分钟,在这几分钟的时间之内,作为老师的话,我感觉好漫长呀,总有一种想阻止他给他讲道理的一种冲动,可是在场的老师却没有,他只是旁观,既不为她们加油助威,也不会强力制止。一直安静地等待他们自己觉得必须停下来,这一点看起来简单,但是当你身处其境的时候,做起来相当的难。因为我们好为人师已经成为了习惯,在我们心里,有太多的经验,太多的大道理可以倾倒给这些未谙世事的孩子们啊。可以说,长篇大论成了本能,而能闭嘴,却充满智慧。
结果是这样的:两个人打完觉得打架浪费力气,因为打得很累,也没解决问题,又耽误了自己长本事的时间,说以后不打了。
后边还附有一张照片,两个小家伙紧挨着站着,低着头笑,小脸红扑扑的,一幅安宁和平的画面,跟先前打架的画风截然不同。
这个结论是他们自己得出来的,有亲身体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当他们再遇到类似冲突时,可能再也不会采取这种野蛮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了。
相比我们口干舌燥地训斥、教导,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更生动,更深刻。
作为家长,就应该和前面问到的家有二宝的妈妈一样,孩子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去 摸索着解决,自己家的两个宝宝之间,或者跟其他孩子之间都如此,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就不会有太多的情绪累积了。
不知屏幕前的你,观点如何?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