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属于思维的懒惰者,平时看书,不会去思考,更多是沉浸于书中的一些意境中,合上书,就算完事,好象也在看书,但效果甚微,这一直是我生活的常态。所以进入这一关,对举例说明,非常痛苦,起初,完成一个小故事甚至用两个小时也交不了作业。 正如教练所说没有日常积累输入,怎么可能有有效的输出,这一关考验基本功,于是只能认栽。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刻意训练,跌跌撞撞,终于走到了这一关的收关之时,记录一下收获的点滴。
一、开始刻意注意输入。
注意每个故事的主题,有意的去训练,偶尔去留意新闻的主旨,以及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启示。比如最近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事件,滴滴平台现开始全面停业整顿,在大家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时。站在滴滴平台的角度,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监管制度是在事故和教训中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起来的。滴滴这两年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圈钱收益上,对安全制度、监管制度、准入制度是松懈的,才会对投诉五起的滴滴司机不去追究,如果他们对这样的司机在收到三起有理由投诉时有追责处罚机制,或许这样不合格的司机就不会有利用这个平台的机会,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出现,但因为没有教训,引不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如果他们想走得远,必须把安全监管制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考量。
这个教训有点象《分粥》故事的一个主题。
二、有了主动思考的习惯。
今天听罗胖老师对区块链的解释,他说未来的赢家是把一个一个区块链接起来的那个链,这突然让我想到了联机学习这种机制。联机学习就是一个平台,把一个个独自学习的我们通过这个平台联接了起来,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同学的思考,从而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让学习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的交流。人是社会性动物,俞敏洪老师说一个人可以走得远,但只有一群人才可以走得久,于是联机学习这个平台就同时兼有了两个主要优势,把个体串接起来的链的作用,及组建了一个虚似的群体,让学习的单个人置身于一个社会群体中,所以会在未来有它更好的前景。 这样的想法瞬间蹦出来的,我自己有点意外这些思想的冒泡,先不去管它正确与否,最起码说明我的大脑开始动起来了,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一个月有余的刻意训练养成了我开始思考的习惯,那是不是一个最大的收获?以后我可以不再一脸蒙逼的晕晕乎乎,而是可以为一个有思想的大脑储备力量,关键时刻可以一二三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见,那是不是一件很拉风很得瑟的事情,想想未来那个可能神采飞扬的自己,不禁做花痴状哈。
三、朦胧的有了分析问题的方向。
在一次限时挑战中,有一个故事讲一个退休老人在周围嗓音的打扰下利用人们的趋利心理,巧妙的设置了一个套路,达到了自己目的。接着另一个小伙伴讲了一个故事(乞丐接受了一人的施舍,习惯了之后,当这个人停止施舍时,乞丐就开始不满),大家说故事相似,我隐约觉得不一样,但就是一下子不知哪里不一样。这时火队开始从两个故事的出发点,目的等维度分析异同点,我一下豁然开朗,这个就是分析问题的思路,你这样分析出来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而以前我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简单直接的说你不对,但不知道如何具体说你不对,而学会分析显然说话就有了说服力。
后来在生活中也确实帮朋友答疑了一个他想不明白的问题,他因为工作上的问题请与这个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朋友A帮忙,又担心人家不会卖力的帮忙,就想请一个更有关系的B帮忙,但又怕A知道了不好:你既然请B帮忙,那我就不帮了。但不请B帮忙,他又实在不放心,于是左右为难。不知到底应该如何,举棋不定,其实我当时也没答案,我只是和他一起站在不同的维度去分析,现在已经让A帮忙了,该不该继续请B帮忙,如果请B帮忙,好的结果是A去正面看待B的介入,去更加帮忙我的朋友。不好的结果是:A果然不高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A不高兴了是不是有可以得罪B的底气,有的话,B的介入就不合适,没有的话,B的介入就是一个保险。答案随着分析自然而出,这事放在以前,我最多就跟着一起左右为难,然后给两句安慰的感性之话,而不会有这么理性的言语。朋友惊呼找我果然没错之际,自己突然感受到了思考的魅力。
仿佛一个断了线的风筝突然找到了线,不再随风飘摇,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关可能就这样被我晃过去了,但我知道自己收获了一个好习惯,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脑又开始多了一份储备。
风儿轻,心了然,关正长,路还远,继续行,为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