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高学历的“女同志”
生物学研究发现,不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的差距,同性恋占人口的比例一般为2%~5%。女同性恋的萌芽一般在14岁左右,经过数年才能认同自己是女同性恋。
美国性学家阿尔弗莱德·金赛在其著名的《金赛性学报告》中称,28%的女性曾被别的女性激起过性欲,19%的女性曾经和另外一个女性有过性接触行为,其中半数以上体验到性高潮。单身女性发生同性恋行为的机会最大,其次是丧偶、离异或分居的女性,最低的是已婚女性,而一些有过同性恋行为的女性在结婚后也“金盘洗手”了。在文化层次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女性有过同性恋体验的比例最高,只有中小学学历的女性最低。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巴斯估计,人类历史上大约有2%的女性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近年来美国和新西兰的调查显示,年轻女性约有15%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相比之下,只有5%的年轻男性这样认为。
暨南大学学者田唤、马绍斌等对广州某高校567名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较宽容,女生对同性恋比男生更加宽容。长沙两所高校的调查也有类似结果,还发现本科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同性恋比较宽容,专科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比较保守。
“拉拉”的日子仍然不好过
1997年,中国颁布的新《刑法》删除了惩处某些同性性行为的“流氓罪”和“鸡奸罪”,实现同性之爱的非刑事化。2001年,在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的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同性恋不再“被精神病”。
尽管社会越来越宽容,“拉拉”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但在现实生活中女同性恋者在社会上仍然受到孤立和歧视,遭人白眼,精神健康备受打击。研究发现,同性恋的女孩在15岁、双性恋的女孩在18岁就开始感到被周围的人孤立。
焦虑与抑郁是女同性恋者最常遇到的问题,当她们不得不向家人朋友隐瞒自己的性取向,或者受到道德或宗教的歧视,或者在亲密关系中感情受挫却孤立无援,就会特别抑郁。1994年的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女同性恋者有过轻生的念头,18%企图自杀。她们也很容易有酗酒的问题,而酒吧正是她们的活动中心。武汉的调查显示,93%的女同性恋者经常抽烟——“吸烟带给我自信,当我感觉孤独时,它陪伴我并给我力量。”、“家里没有人能理解我,很烦,吸烟能让我平静下来。”
2008年,学者曾序春等人在深圳调查发现,当地超过七成的女同性恋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49.5%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或尝试过自杀。她们很难向亲人倾诉心声,尤其是父母,感到困惑和压力。年轻的女同性恋者压力较小,甚至很享受同性恋的生活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婚生育的压力越来越大,与家庭的矛盾渐渐突出。迫于压力,多数女同性恋者最终会选择婚姻,甚至生儿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