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会经历很多种仪式,满月、百天、周岁、三岁、笄礼、成人礼、毕业礼、结婚礼、银婚礼、金婚礼,人去世后也讲究一七、三七、五七、百天、一周年、两周年、三周年等等,过去我对这些仪式没有太多思考,只会认为这些天然存在,大家执行便好,甚至对一些繁复的仪式感觉厌倦,认为费时、费力,甚至费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仪式感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接触了心理学之后,更感受到了仪式的重要性,再看到一些毕业礼、授予礼等重大仪式时,会有一种感动或者神圣。近几年,我深刻思考过各种仪式对于一个人的重大意义。比如十二岁的笄礼,意味着一个孩子从此告别了纯真的少年时代步入了豆蔻青年,这个时候给孩子举行一个适当的仪式,邀请亲朋好友聚餐吃饭,仪式上,他们会收到亲人长辈的祝福、父母的期冀,他们也会趁此表达对父母的感谢以及对亲朋好友的祝福。我们民族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民族,直接表达爱、表达祝福的语言平时很可能难于启齿,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可事实上这些祝福、感谢将会对一个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令他们带着满满的祝福走得更远……
婚礼仪式为什么会设置回门?在我们老家农村,姑娘出嫁后,还有再回娘家住几天的习俗,我认为这样得风俗正是出于对人性的关怀,让父母与女儿慢慢适应分离的过程,否则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跟一个陌生的男人走了,很久不回来,那对女方父母来说太过残忍也无法承受,对女儿来讲,突然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也会带来诸多的恐惧与不适应。所以回门等仪式对于处理孩子跟父母的分离焦虑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几年对我感触较深的仪式还有我们家族的清明祭祖。我们祖上在明朝洪武四年从江苏迁移至山西已经二十五世,家族遍布山西很多市县,我们村子周围几个村子较为集中。我们村有一个保存完整的宗祠,每年清明,全国各地的族人纷纷回来祭祖,我虽然在村里没怎么生活过,但近几年参加了不少宗祠的活动,为家族文化的发展出钱出力。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样的仪式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游子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那就是根的力量,在这样的仪式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庄严的自豪感,那是家族严谨的家风家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豪杰志士,名人功臣,我还感受到一种温暖的足以令人内心安定的归属感,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即使村里不再有亲戚,不再有自己的房子,但仍然有家,有归属,即使清明祭拜已故亲人,也一直会有吃饭休憩的地方……
我们民族有太多值得探讨的仪式,这些仪式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心灵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疗愈,令我们在体验不同的创伤、喜悦时能够慢慢接受、适应,尽量把伤害降到最低。
我国流传下来的仪式大多有着特殊的含义及心理需求,我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能将心灵与仪式结合得如此完美。
我想生活中如果多一些仪式感,我们的心理可能会更加健康,亲情会更加浓厚,社会会更加和谐,生活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