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制度之“严”彰显作风之“实”,为新时代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份新时代的“节俭令”,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实,更是向全党发出的作风建设的“动员令”。
答好“初心卷”,俭以立身,传承红色基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党员干部而言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内化于心的政治品格。“红米饭、南瓜汤”的井冈山岁月,“一件睡衣补73次”的领袖风范,“一张办公桌用30年”的基层典范......这些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正是共产党人最珍贵的“传家宝”。新修订的《条例》将这种精神基因转化为制度规范,要求党员干部常怀“归零心态”,把过紧日子作为检验政治站位的“试金石”。某乡镇机关开展“五个一”行动:一张纸双面用、一度电精准控、一杯水适量取、一餐饭光盘行、一趟差统筹办,让节约意识融入日常、化为经常,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
答好“治理卷”,精以善政,提升服务效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过紧日子的重点不是运用“紧”的手段而是通过“善用”的智慧,党政机关更应将“精”字贯穿工作始终,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一刀切”式削减影响正常履职。在资源分配上,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民生痛点,把有限资金向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倾斜;在项目推进中,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淘汰低效重复建设,确保每笔资金都能产生最大效益。秉持绩效导向,既严格把控“三公”经费等非必要支出,又创新资金使用模式,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实现 “小投入大产出”。“小财政办大事”正是《条例》倡导的“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治理智慧,唯有以精细化管理推动资源高效运转,才能让过紧日子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有力杠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答好“长效卷”,为以长远,健全制度保障。“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条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构建“三位一体”长效机制,在预算编制环节植入“节约基因”,建立“无绩效不预算”的硬约束;在采购环节设置“绿色门槛”,优先选择节能环保产品;在监督环节开通“阳光通道”,让每一笔支出都经得起群众检验。过紧日子不是一阵风,而要成为党政机关的“新常态”。从延安窑洞到现代化办公楼,从物资匮乏到高质量发展,变的是生活条件,不变的是艰苦奋斗的本色。贯彻落实《条例》,就是要让“紧日子”成为锤炼作风的“磨刀石”,让“节约观”化为为民服务的“动力源”,以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