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居住的地方体验完,返回上海途中,收音机里恰好在播放为什么要旅行这个话题。
为什么要旅行?这个话题对于我而言,应该改成,为什么爱旅行?因为不是要,而是爱。在家里呆着面黄肌瘦,一出去,立即有精神撒欢,觉得哪哪都好玩。当然哪哪,需要是自己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
先“显摆”下自己的旅行史,可以看出我对旅行,或者在路上的感觉有多喜欢。
上大学时出去的不多,在太原读书,山西境内旅游的多。工作之后,感觉象卸掉了枷锁一样,拼命的往外跑,开始南下北上之旅。
印象最深的一次南下应该是在惠州工作了几个礼拜后自己“逃离”工厂之旅。当时的小外贸工厂(不是黑工厂)管的比较严,一般不让出去。当时觉得那不是想要的,就想回老家省会。记得当时还买了几斤荔枝贿赂看门的老大爷,才给我开门让我走,貌似一路心惊肉跳狂奔到车站,上了到广州的大巴,到了广州方才安心,然后直达火车回到了老家省会城市。
印象较深的一次北上旅程是告别烟台的朋友,去青岛找同学。在青岛市区找到发郊区的公交车找了1个多小时,等公交车发车又等了两个多小时,乘车找到同学合租的房间里时,看到她给我留的纸条,说出去接我去了。
当时还没有流行手机,联系不上她,就睡在她宿舍等她。第二天早上,她在火车站没接到我,回到宿舍发现居然我睡在她床上,惊呆了。因为当时青岛市区发往郊区的车不多,且比较偏僻(相当于从上海市区跑到浦东的一个小镇上),我居然从市区找到发车点,从发车点找到她公司,并找到她宿舍,当时同学说太佩服我了。
然后到上海来读书的几年,爱出去撒欢的本性暴露无遗。我和一个小伙伴利用周末时间,几乎跑遍了江浙沪包邮区,直接导致我现在对江浙沪很多著名景点都无感。
有了孩子后,开始每年暑假带小哥和灿灿姐姐出去玩,向北去过呼伦贝尔,青海湖,新疆等地,南下去过九寨沟和贵阳荔波西双版纳等地方。其中有一次是带着小哥和爷爷一起去的大连长白山哈尔滨。
所以要让我来回答为什么要旅行,直白型就是爱玩,家里呆不下;文艺型回答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忽悠小哥型是老妈带你看遍国内的美景,国外的地方就需要你长大自己去探索。
且,我去玩的地方,不算出国,边疆居多,都是离上海比较远的地方,高铁10小时之内的地方不愿意去。典型的家里呆不下。为什么家里呆不下?因为看不到近处的风景。
看不到近处的风景,也算是一个短板。上海就有很多小众的地方没有去过。旅行不过是从自己看腻的地方到别人看腻的地方去,我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以前对旅行的看法。
现在思考为什么爱旅行: 是有意识地抽离熟悉的人事物,体会不同人事物,本质仍然是自己看腻的地方到别人看腻的地方,近处无风景,因为盲点。
潜意识知道自己这个盲点,知道应该多带小哥出去走走,但近处不知道该到哪里去遛娃,所以去远处旅行,本质上对我而言,是个深度遛娃而已。没有那么多高深的意义。
观察周遭不爱出去旅行,不爱到远方遛娃的人,他们貌似一般都比较会玩,比较会发现近处的风景(当然,这不绝对。)。在家门口的小沟小河小树,就能带娃玩的很开心自己也开心。而我只能到大山大河没见过的原始森林里,才能既遛娃,也遛自己。
套用当下流行语我是阅人无数(体验比较多的风景)的人,所以近处的旋转木马吸引不了我,只喜欢去看远方看不同的烟火。不需要打卡发圈,而是注重视觉感觉体验:have been there,have done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