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之声

站在社会底层的视角,看到的不是抽象的数据,而是具体生命的挣扎与无声的崩塌,尽管看到的尽是哀鸿遍野一片。但在这片废墟之上,也会时常看到社会残酷的真实一面以及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失去所有社会价值时,反而获得了看清世界本质的“特权”。这种清醒带着血腥味,最终却发现法律、道德、道路、话语权,这些构成文明社会的基石,对边缘者而言常常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被系统抛弃,反而摆脱了系统的幻象。这种“特权”不是礼物,而是用自身苦难换来的对世界残酷结构的洞察。法律、道德、话语权作为“公共产品”的排他性,在此暴露无遗。

苦难并不值得被赞美,但对很多生命而言是无力拒绝苦难深度造访的。有人说,“在你一无是处的时候,看到的就都是真实的”。这就话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没人在乎你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残酷,没有一个道德标准为你而配备,没有一条法律是为保护你而设立,没有一条道路我是为你铺设,没有一个人为你遭受的苦难而言说……而你哪怕有一万张嘴,也完全无法道出生命的苦闷与无奈。一个被严重边缘化的生命,虽远离一切尘世喧嚣,也绝缘了有关生命温度的感知。这是个人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我不得而知。但在我知晓“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全世界的不公”时,我才发现,一个人的不幸,那就是全世界的不幸,起码对那个生命来说即使如此。加缪曾说,“个人的痛苦和集体的不幸休戚相关”。当一个生命被系统性地推向边缘,这从来不是孤立的悲剧。而当一个人必须被剥夺到只剩“存在”本身时,才能真正触碰到社会的“基底现实”。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的苦难都是全人类的损失,那么每个边缘者的声音都值得被倾听。被边缘人言说本身,就是在为那些被消音的生命建立一种道德标准,铺设一条隐形道路。

不需要美化苦难,而是说——即使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人依然可以通过直面真实来守护尊严。孔子困于陈蔡时弦歌不辍,梵高在贫病中仍追逐星光,无数无名者在生存线的边缘依然选择善良。边缘视角所孕育的清醒,往往能穿透主流叙事的迷雾。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边缘者的觉醒立刻改变,但当足够多的人拒绝接受“理所当然的忽视”,改变的种子就开始萌芽。在看似绝对的无权状态中,思考和言说的力量,是个人所能掌握的最后的、也是最锋利的武器。 为所有被忽视的生命,完成了一次庄严的言说。通过坚守这份痛苦的清醒,并将转化为个体言说,个体便参与了重塑社会良知的进程。

在废墟中保持的这份注视,已然是对抗遗忘的一种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