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读书营六连老铁冰珊,推荐了李笑来老师《财富自由之路》上如下的几段话:
新习得的知识的内化,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次的反复,需要很多次的应用,直至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
很多人对“教育”只有肤浅的理解,当然也不可能对“自我教育”有正确的理解。人们总是以为“告知”就是“教育”,以为“知道”就是完成了“自我教育”,却不知那是表面上的步骤。他们完全忽略了另外两个重要的环节:“内化”与“生产”。
前面反复提到两个词:“重复”与“应用”。
“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卖油翁说的“无它,手熟尔”,就是内化完成的结果。
“生产”就是反复“应用”那些通过重复而完成了内化的新技能,通过产出反过来进一步强化那些新技能。
于是,没有产出的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自我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一样:你不生产,就实际上什么都没有——能识字,能看书,却什么都做不出来,还有比这更失败的吗?
最后这段文字,特别扎心。
回顾过往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自己就是那个“自我教育”很失败的案例。
2011年4月底,我开始学车,考驾照的过程一波三折,障碍环节掉了考,考了掉,反反复复,我在等待、煎熬中经过100天,7月底拿到驾照。
事隔5年后,开车变成了一件很生疏,而又不得不捡起的一项技能。说实话,曾经在驾校里学的那点皮毛,早就还给了驾校。所学的知识没有被“内化”。
然而,2016年3月15日,命运似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我下定决心重拾开车。每天下班后,在先生的悉心陪练下,从起步、过灯、调头、半坡起步这些个基本动作开始,重新练习。
每天至少1个小时的刻意练习,经过32次,我由最初上车的笨拙到后来的从容,由最初要有意识地去想刹车、油门在哪个位置到后来的无意识操作,我想这32次的“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
2016年5月23日,那个周一的清晨,为了避免出行高峰,我提前出了家门。经过10分钟的路程,我小心翼翼,还有点“胆战心惊”地把面包车开到了单位。到了单位,大门没开。那一天我特别兴奋,内心充满了喜悦。
开车成了我日常代步工具后,每天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突发”状况,我想这或许就是“应用”知识的一个过程吧。
去年夏天的某个周日,我从市里开车回家,正在中间的那条机动车道上行驶,一个老大爷突然从路中间白色围栏那里冒出来(哈哈,可能当时我溜号了),正要穿越斑马线,一路小跑到路东,我忽地踩了刹车,老大爷顺利通过马路。只听“砰”的一声,我的车被追尾了。
那一刻有点懵,十几分钟后,先生和他的一位朋友赶到了现场,他们帮我找来了理赔,处理了后续保险事宜。
先生的朋友跟我说:“开车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量不要走神。开车要有‘提前量’,该快的地方要快开,该慢的地方要慢开,避免紧急刹车,这样才能把车开好。”
在开车这条路上,我还需要多练习,多反思,真正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好。
不管怎样,学会开车,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自己的出行也方便很多。
亲爱的小伙伴,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内化”知识,又是如何“应用”知识的?
欢迎你在留言区评论哦。
我是剽悍读书营学员5018 - 遇见,爱上读书,每日悦读。
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