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以及刘禅,一心只图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既能治国,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在后世享有崇高文学地位的作品;又能治军,七擒孟获,堪称忠诚与智慧之典范。然而,纵使诸葛亮身具政治、军事等多种才能于一身,蜀国最后还是难免灭亡的命运。他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结果。
诸葛亮在一出祁山时,蜀军凭借仅仅十万兵力北伐大破魏军,拿下三个郡。士气大高,后来又打的魏军节节败退。诸葛亮巧妙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快打到了长安。长安距离洛阳很近,一旦长安失守。洛阳也被威胁了。一旦洛阳再被攻下。大魏就被直捣黄龙而亡了。剩下的吴国随时都可以拿下。蜀国即可统一天下。他料到司马懿必定会攻打街亭,街亭一旦失守,蜀军的粮道就会被切断,进而导致整个陇西都难以守住。在这个如此重要的地方,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生前对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任用了马谡。马谡此人刚愎自用,虽有参谋之才,但无统帅之能,街亭毫无悬念地失守了,蜀军粮道被截,诸葛亮被迫退军。诸葛亮之所以任用马谡,原因有其三。其一,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使得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觉得他是可造之才,忽略了先帝对他的评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讨论军事谋略。其二,诸葛亮在出师南蛮时,诸葛亮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使南蛮人心归服,展现了马谡的过人才能。其三,诸葛亮与马良关系紧密,二人称兄道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写道“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而马良与马谡又是亲兄弟,有着这一层关系在,再加上马谡之前体现出的非凡才能,诸葛亮误用马谡就情有可原了。只是这个失误,使诸葛亮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大好时机。此后的北伐战争,由于蜀国粮草不济,底蕴远不及曹魏,再加上兵力较少,所以都没有再取得较大的战果。
从客观上讲,蜀国无论是粮草、兵力、国力都不如魏国,地盘最小,智谋之士更是寥寥无几,诸葛亮死后,姜维虽然继承了诸葛亮的遗愿,但并没有诸葛亮那般不世之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描述的就是当时的那种状况。而后主昏庸,诸葛亮在前线出征时他在后方贪图享乐,懒于朝政,不思进取,使得本身就落后于人的国力难以再进一步。诸葛亮在时尚能勉强维持,诸葛亮死后蜀国国力就一落千丈。
诸葛亮在治军时,“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他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而正是因为这种感激,使得他难以放心地把事务交给下人,唯恐别人不尽心尽力,以至于辜负了先帝的恩情,所以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要亲力亲为。使他过度劳累,第五次北伐时又是带病出征,最终积劳成疾,命陨五丈原。
诸葛亮是一个集多种才能于一身,具有远大战略目光的政治家、军事家,只可惜因为客观条件上的不足,主观上的失误,后主的无能,以及他的过早逝世,导致了蜀国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