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四年,李安带来了他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美轮美奂的3D特效后,新片同样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迈出了“李安式”的一步,之所以这么形容这120帧的电影格式,源自李安在提及这项新技术时,坦言并非炫技,而是希望把观众带回电影院中。联想到《少年派》中李安对于影像技术的纯熟运用,在对电影的理解上,李安也许更希望通过技术手段的变革带观众更深入地走进故事中去。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同样充满着“李安式”的情怀,在战争之外,解读战争,解读英雄。让我们在技术带给我们的全新观感中,看看李安给我们带来的“中场战事”。
命运
上映之前,网络上看过点映的观众对本片的评价是“虽然没有什么大片里常有的大场面,但是故事本身很有感染力”,联想到李安除了《绿巨人》之外一贯的深沉,我带着“我是去看故事的,不是去看场面”的心态进了电影院。
果不其然,这是一个漫长的中场休息,回忆和现实在主人公的脑海里交织,美好的当下和激烈的战事交相辉映,看客与当事人的理解偏差,都远远比你来我往的枪击和轰炸来得意味深长。
正如在预告片里播放的那样,从战争环境中走出来的比利站在舞台中央,仿佛战争早已远去,鲜花、欢呼和赞赏就像秋天自然成熟的果实一般甜美甘醇,战争似乎占据了很短的篇幅,但恰恰是这看似没什么狂轰滥炸的场面的战争,带来了舞台上比利的别样感受。这不是一部剧情跌宕起伏的电影,但是它的细节足够动人,它说出了人们对战争对英雄的理解,通过这些去影响着主人公的决定。
战争总是残酷血腥的,满腔热血的青年也许并不是因为怀着为国杀敌的情怀去前线的,但是站上了战场,命运却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只有更英勇,生存的机会才会更大。
和平时期,谈起事业谈起生活,都是喊着“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这样的口号,这句话放在比利身上,几乎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命运就把他丢到了战场,至于为什么奔赴战场,也许只有到了真正杀敌的那一刻才深有体会,而这些是远在美利坚的姐姐无法体会的。
每一个身在战争之外的人无法体会敌人的凶狠和杀戮的眼神,而炮火和牺牲,在亲人眼里是无穷的杀伤力,他们亦是比利的牵挂。对于初登舞台的比利,对啦啦舞女孩一见钟情的比利,顶着英雄的称号,在他的眼里,从始至终,除了荣耀,还有对再次踏上战场的犹豫不决。
此时此刻的比利,还不知道为什么出发,还不知道他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因为欢呼掩盖了一切,爱情似乎也降临在他身上。这一切,极不真实,但是相比远方战场的不确定,这简直不能更幸福。
视角
战争中的英雄都是要接受夹道欢迎的,一开始比利和战友也受到了这样的待遇,赛场的大屏幕上有他们接受掌声的身影,每个人看他们的眼光都是充满敬意的。身处其中,比利和战友们是如此荣耀和满足。
似乎他们一个个都是无可指摘的英雄,而在比利他们眼里,这样的荣耀会持续到他们离开,可惜事与愿违。
人对人的理解,似乎都建立在相似处境的基础上,脱离了这个环境,理解和包容都是有从众效应的。所以那些欢呼的人群,鼓掌的人群,你把他们一个个叫到面前,他们对你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在电影里,一些自由思想泛滥的美利坚群众们,在不挨个把枪子儿的前提下,对比利他们的凯旋,反应是冷淡甚至不尊重。他们可不管你是什么英雄,你们只是这场球赛的观众,或者说,是妨碍他们工作的闹事群众。
一个英雄的故事版权费是多少?在一个球队老板眼里,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价格里既不包含尊敬,也不涉及荣誉,比利听着战友和老板争论,沉默间突然明白鲜血的价值,突然明白战火的意义。
在金钱面前谈牺牲,那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也许应该把球队老板送到伊拉克,然后在战火中让他给出一个具体的金额。现实就是这么冰凉,隔着屏幕的战火是没有温度的,音量再大也无法唤醒一颗埋在金钱里的心,英雄或是军人,不过是生意人眼里的符号和素材,而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是不应该仅仅作为收音器材里的一部分出现在电影院里的,那是比利和生死磕头跪拜的见证,这背后,是整个美国引以为傲的生命之光。
老板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把利剑,把他从荣耀和满足之中割裂开来,并告诉你,在安逸的现实中,金钱至上!
于是那个前排的观众粗俗的笑话,管理人员和战士们的斗殴就顺理成章了,这几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年轻人,身上不带点伤,似乎就无法证明他们和死神擦肩而过,那些千钧一发的战斗历程,好像没有他们的工作来得重要,也没有比一个低级的玩笑更能提起他们的兴致。
比利的战友在巨大的烟火声中惊慌失措,那是战争带来的后遗症,可是又有谁会看到,又有谁会理解,英雄的背后是无数的牺牲战士的长眠,观众看到的是你们整装出列,你们看到的是队长在战火中倒下。这不是胜利的烟火,是炮火在庆祝的围场里哀嚎。
比利在犹豫不决之后看到了自己的意义,那些所受的嘲笑和任人摆布时的孤立无援,只有在大众娱乐的晚会上才会发生,这些偏见不是他拒绝战斗的借口。
队长用生命诠释一个军人的使命,这比像一个懦夫一样呆在美国有意义得多,也许从踏入战场上的那一刻起,为何出发已不再重要,因为战火会告诉这个19岁的年轻人为何而来,当然,必须感谢那些不理解不尊重这些年轻人的群众们。路还长着呢。
观点
这是一部典型的李安电影,他所呈现的故事也许有着诸多的引申义,国家安危、个人荣誉、英雄的命运和普通民众的视角。从战场上归来的年轻军人,又被推上如此高的位置,这并不是一部正襟危坐的教科书式的电影,而是从一开始就告诉你,这群青瓜蛋子,还没有准备好以一个老兵的沉稳来对待这份看似是荣誉的考验。
李安的电影是适合看很多遍的,每部电影几乎都有很多细节值得反复推敲,而看似先进的技术也是为故事服务的,正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如夜空般繁星闪烁的海洋一般,他让你身临其境,跟着主人公的视角去进行这次旅程。
这次也一样,新技术带来观影体验的与众不同,虽然不是120帧的放映,但画质和画面感与一般的3D电影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至少个人来看,是更身临其境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这是李安的作品,所以有种电影细节带有暗示隐喻的惯性,可能每个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深度都不一样。
个人看来,电影的角度脱离了常规的战争角度,转向了更具对比意义的战后角度,故事的主人公也经历了和战争带给他们所不一样的成长,而这份成长的体验恰恰让他们坚定内心的信念,毫无疑问,比利·林恩的蜕变是最为彻底的。
当他们最后坐在车里,刚刚和姐姐分别的比利带着泪痕一言不发,每个战友都看着他对他说“I love you”时,别人的质疑、轻视、傲慢和自己的犹豫害怕,都烟消云散。而心中的勇气、使命、荣耀和责任,又重新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