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深圳7个月,离开珠海也已有7个月。偶有工作的事情可以回去,总是来去匆匆。曾以为距离的接近,常回珠海不是难事,实际上无论是身体的懒惰,还是交通的不便利,换了城市就比较难回去了。
我开始怀念起珠海,甚至开始认为,多年以后想起在珠海的两年,也会是人生中少有的美好时光。
因为珠海的安静,刚来深圳的时候,噪音是我遇到的第一大困扰。深圳“人多车多,楼盖的特高”,到处都在搞建设,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一天下来脑子里嗡嗡作响。后来实在无法忍受,买了降噪耳机和耳塞等隔音的设备,效果并不明显。经过一两个月才逐渐适应,开始对噪音没有那么敏感了。在珠海时居住在小区的中心位置,夜里可谓万籁俱寂;白天常有蝉鸣鸟叫,想赖床时偶会被打扰,但想到那是自然的声音,本能的也会选择去忽略了。
深圳和珠海在地理上很近,气候整体相像。但可能因为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深圳更干燥一些。在珠海经历过两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回南天,而今年同期在深圳几乎就没有感觉。同样因为水汽的差异,珠海的交低错落的云在深圳尚未见到。
珠海因为城市小,主干道靠海,人也更容易接近大海。因为公司离住处更近,下班即使很晚,也可以用大约一个小时骑去淇澳岛,看到停泊的船只发出的点点星光,以及海平面初升的巨大月亮。返程时,在淇澳大桥的下坡可以达到40公里的时速,体会到“骑行是最接近飞行的运动”。如果是周五,没有第二天须早起上班的压力,则可以骑更远去市区,到海滨泳场附近的星巴克,坐在室外喝一杯冰饮。返程时已是夜里十一点,穿过中大珠海校区暑期几近空无一人的校园,再经过共乐路回到住处。
常想到共乐园。这里的植物让我对南方的生态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是拍花草的好地方。北门的苗圃里种着波斯菊,雨后去拍时也得到过一两副“佳作”。再往里走是一片荷塘,6月的荷花开的甚是好看,同样是雨后沾着水滴的荷花会更有生机。接着上坡行走时,要穿过一片荔枝林,走到共乐园最有特色的“小白楼”观星阁。这里还有鸽塔以及成群的鸽子,树木转换成榕树、朴树、洋蒲桃。唐绍仪在园子里为他的同学美国总统胡佛盖了一间房,因为有西式壁炉所以被称为“暖房”,“暖房”的附近长着曾令我感到吃惊的植物波罗蜜……
在共乐园以及与它连成片的唐家古镇,看不到行色匆匆的人,是有着悠闲的生活气息的地方,也是珠海的城市气质之一。
因为珠海独有的云,曾想拍一套“海上的云”题材的延时摄影视频,最终因为天气的转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素材,成品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2015年,为了拍视频在夏日最热的时候爬到珠海景山山顶的观景台,拍照过程持续数小时,人站在烈日下暴晒后迅速变黑。以前骑车的经历让我相信自己晒黑之后还可以再恢复,后来发现是低估了南方的紫外线水平。在经历过2015年拍延时摄影,2016年从珠海骑行三亚两件事之后,肤色虽比拍照或骑行刚结束时有所恢复,但始终还是没有达到刚从北京来时的水平,这也算是在南方生活的印记吧。
在珠海生活的近两年的时间,口味已经逐渐变淡,加上经常骑车运动,体重也曾达到过标准水平。而深圳的饮食其实和北京差不多,川湘菜是主流,大城市的人们更喜欢吃辣;商场里也多是餐饮连锁,这些品牌在经过了多数人的口味检验后,吃起来不会差但也没什么新鲜感。7个月的时间,我的体重也增长了十几斤,跟饮食结构的改变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现在也重新下定决心要改变一下了。
现时的怀念珠海,更像是怀念我的good old days。2015年,换了城市,工作轻松,过得相当的舒适;2016年,工作紧张起来,但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作为自己人生中做过的重大选择之一,在内心也会倾向于对来珠海有个合理化的解释。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深圳,只是在这里除了想做好工作之外,也没有其他想达到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