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万人空巷级影片《流浪地球》自上线以来便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截至目前其票房已达46亿,它的出现代表着中国的科幻影片从真正意义上来说突破了零的瓶颈。正如中国足球,中国的科幻类影片一直以来是饱受诟病,然而当这部具划时代意义的《流浪地球》让世界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了中国。
《流浪地球》(以下简称《流》)有着磅礴大气的故事结构,完成度极高的叙事层次,领异标新中国的元素,以及贯穿全片的情感线,这些无疑都是这部影片明显的优点;其次影片中笑点和泪点穿插进行,节奏感保持很好,不会给观众拖沓之感,这也是值得赞扬的地方,尤其是火遍了朋友圈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和北京话说的比英语还好的歪果仁mike。虽然还是有许多观众喜欢拿《流》的特效同好莱坞大片比,在此我想说的是,差距肯定存在。但就笔者的观感而言,《流》的科幻效果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了,无论从画面还是BGM来说,《流》是完全不输好莱坞的。
且说,《流》相比其它科幻作品而言,增加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无疑是给一个冷冰冰的科幻作品以人文的感性和温暖,而这就是《流》区别于其它作品的最独特的质感所在。
接下来,本文将以三个人物的角度深度剖析个人对影片的几层理解。
“当人类学会抬头仰望星空时,人类文明便开始了序幕。”
小时候的刘启随着爸爸刘培强手指的方向望去的时候,星光璀璨,银河翻转,这一壮丽的景象在刘启稚嫩、还未被烦恼染指的心中播下了有关天际的幻想。长大后的刘启却不愿回忆这一景象,母亲早逝,在空间站工作的父亲自那次星空下的教导后再也没有回来,缺少家庭关爱的他变得叛逆却坚忍。到后来意外接到护送石头的任务,以及经过一系列事件后动员众人,他猝然临之而不惊的气魄,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胆识,令人心生敬畏,这也给影片蒙上了一层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到最后的关键时刻,他与父亲跨越大气层进行了从童年以来便再从未有过的对话,他明白了原来父亲身任重任、职业的客观性要求他不许有个人情感,但在面对业已长大,心中对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愧疚感的儿子面前依然难以抵挡亲情的力量,仿佛这股爱跨越了年年的漫长,跨越了地球层层的大气,终使父子二人再次无可逃脱的面对亲情的羁绊。
“再次听见你的声音,即是重逢。”于是刘启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了多年前的那片星空,自己童真的眼睛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然后父亲的声音如从古老的留声机里流泻而出一般——“木星的90%都是由氢气构成的哦”,于是刘启眼中一亮,仿佛眼前映射出了当年的繁星空中木星的庞大、吞吐的模样。于是他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团结着各路英雄豪杰。
既然命运使我们注定相逢,那便要不负这一场相遇。
在刘启还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人类文明在陆地上依然绽放着光芒。但一时斗转星移,境随事迁,十年后的人类文明遭受了一次重创,人们纷纷被迫移到了地下城去。而届时地面上的温度急转直下,氧气不复存在极端的气候条件已不适合人类居住。本片中的地下城十分有趣,有学校,有娱乐场所,大街小巷很有中国味儿,特别是还有黑社会。
人类文明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展着,每个时代会出英雄,也会出鬼才;会出光明的楷模,当然也会有在阴地里径自滋长的地痞流氓。他们无一例外都构成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韩子昂的牺牲,无疑是那代人的命运。有人会牺牲,像上海三座大厦里的那些被冰冻的人一样,就好像海洋世界里被冰冻着的大型鱼类标本;像韩子昂一样逐渐失去最后一个百分比的氧气,眼看着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向了枯萎,他将视线转移到了那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样,带着生命最后的敬意和尊严,全身被凝冻直至眼睛。不得不说这一块的特效我尤为震撼,大厦被全然冰冻和逐渐的崩塌,里面早已失去生命的人一一被埋葬,不得不令人悲哀。
但是有的人也会苟延残喘的活下去。地下城里的人类依然贪婪,在地球都要被毁灭的情况下依然执着地贪索钱财。有一个印象我特别深刻,就是某一个地下城陷落后,人们慌乱蜂拥,却依然抢着身边的财务,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至始至终人类的劣根性依然存在。
这部电影给吴京的戏份少了,但吴京身上那种天生的主角气质依然掩盖不住。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望。”
人工智能moss的这句名言也被玩坏了,诸如“让刘培强去休眠的确是一种奢望”等等,把笔者乐坏了。
但言归正传,联合国和moss最终选择执行火种计划,即放弃地球上所有的人类,带着人类文明迁徙到一个新星球。
刘培强当时马上就可以回地球了,与多年未见的亲人团聚。但这样的期盼并未能实现,地球与木星的距离马上要到达洛希极限了,而刘培强虽然人在太空,但他看到的地球是一片生灵涂炭、家破人亡之景,人们听到关于火种计划的实施后的震惊,沮丧,甚至是愤怒的面孔。有人想要赶紧回家,有人想回家却无法赶到,一声声哀吟,一张张为了人类前途曾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希望贡献出自己微薄之力量的疲惫不堪的面孔,都令刘培强心碎。
“希望是风雨之夜所现之晓霞。”
与儿子的紧急通话提醒了他。
他明白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与儿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无法割舍。人们为了民主、自由,以及生活地更加美好而迸发出了一次次革命,几经波折却又终究玉汝于成的灿若星河的文化,生物的消亡与毁灭,时代的嬗变,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真的人际关系,原始人类持续了万年的尝试,循环了数千万年的生态系统,直至几十亿年前地球在这个空间初步形成后覆盖了全球表面的大海,发出的低吟,这些一切的一切,绵延了如此如此之久,存在即合理的所有东西,都依傍着这个普通却又特别的星球焕发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命运。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框架,我相信刘培强是无法忍受看着它消失的,就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或许他也没有想的这么复杂,单单纯纯地就为了地球上所有的情感联系,人与人之间隐形的牵绊而孤注一掷。
就这样,即使点燃木星的氢气只需要一根火柴,但他还是将自己作为了燃料。面对火红的外太空能量,他无所畏惧,因为他承载了全人类,那个至少在太阳系里仅有的文明存在的全部希冀,通过点燃自己的方式成全了一个恢宏的人类史诗,成全了所有人类的未来曙光,令自己在火中涅槃重生,也化成一颗星辰。
我想,他生命临终前想到的,怕是下辈子要能够好好地陪伴孩子长大吧。
说了这么多,《流》仿佛是无敌的存在。但影片也确实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包括韩朵朵发表的鼓舞士气的讲话,刘培强以个人意志转移了全人类意志,这些都难免令人有些不适的感觉。当然科技迷们也会站出来挑一大堆专业知识上的bug,由于本文不是科普类文章,就不多赘述了。
但小问题不足以影响大形象,反而是提供了进步的空间。如今中国的科幻题材电影能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与作家,导演,编剧,演员等等各方面人士是分不开的。据说吴京为了拍这部影片个人斥资巨亿,当然他的理想也有了回报。吴京简直就是票房的代言人。
最后,以一首好湿结尾(非原创):
我们救不走太阳
也带不走月亮
但我们怎能放弃
自我救赎的力量
那就流浪吧流浪
一边歌唱
一边流浪
让曾经的流火化为远去的星光
万年的时光在脚底静静地流淌
遥远的未来
久违的东方
新的黎明重又被点亮
那是半人马座的光芒
彼岸比邻星的守望
流浪啊流浪
流浪的终结是新生
还是死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