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不识字,被称为文盲……
后来,人们反应过来了,不识英文,也是文盲,因为科学文献的主导语言是英文,读不懂英文,什么都吃不上热乎的;等菜好不容易端上来了吧,早就凉了不说,味道都常常会变……
再后来,不懂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也算是文盲,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效率都太低下了,明明可以用快捷键一下子完成的事情,却非要手动大量重复……
到了最近,不懂数据分析的,也开始算作文盲了。许多年前人们惊呼信息时代来了的时候,其实暂时体会不到什么太多的不同。然而,许多年过去,互联网上的格式化数据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实时产出的格式化数据也越来越多,于是,数据分析不仅成了必备的能力,而且早就开始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薪资水平。——《自学是门手艺》
受这句话的影响,我开启了自己的自学之路,原因很简单——不想成为文盲。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英语上,我通过Lingvist 学习英语单词,通过《英语在用》学习语法,
并在纯英文的APP Sololearn上学习Python以及与数据相关的知识。
不过对于自己的学习,我没有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基本是学到哪儿算哪儿!
像学《剑桥中级英语语法》状态好或者相对比较简单的时候就多学两章,状态差或者比较难的时候,就只学一章,如果当天比较忙,甚至就直接不学了。
Python也一样,虽然每天会在sololearn上完成一个章节,但余下的时间也是看自己的心情与状态。
这种松散的状态,致使我的学习进度缓慢,学习效率也不高。
当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读到:“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的期限。”的时候,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了没有未自己的任务设置一个最后的期限。
我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却没有完成这个任务的明确时间。
就像手中有多余的资源,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用来做点什么。想了想去盖一栋楼吧,至于什么时候建完,建完之后用来做什么,却一点儿也不明确。
因为没有计划,那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一旦闲置资源用完了,栋楼的修建就会停滞,出现烂尾,导致资源白白浪费。
那么对于我的这种学习状态也是一样,一旦以后没有了多余的时间来学习,也就搁置在哪儿了,虽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但意义真不大!
毕竟对于烂尾工程,想要日后继续完成它,不得不从头开始梳理,那就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所以,最好的做法还是要在立项之前,根据自身情况先做可行性研究报告,如果可行,则明确任务,制定计划。
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修建一栋楼,会让一切都在可掌控的范围之内,极大降低烂尾的风险。
那么,对于我的学习也一样,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后,应该设置一个最后的期限,根据这个期限,分解任务,制定详细进度的计划,明确每天学什么,而不是随心所欲。
主动为自己的学习设置一个最后的期限,相当于对自己施加限制,会带给自己一些压力,有压力才会有更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