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心理学模型与交互设计的关系。个人也认为交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将用户体验优化到最理想状态,而用户体验的实质就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产品对用户的反馈,以及这种反馈对用户内心造成的影响。因此想要做好交互设计,心理学一直是交互设计的研究重点。
所以今天,圣诞老师打算和大家研究几条交互设计中与心理学结合比较紧密的设计定律。内容较多,我们一个定律水一期吧!
菲兹定律
菲茨定律是用来预测从任意一点到目标位置所需时间的数学模型,它由保罗·菲茨在1954年首先提出。这个模型考虑了用户定位点的初始位置与目标的相对距离、目标的大小、移动的最短时间。
三者之间关系公式为:T=a+blog2(D/W+1),W为其中目标的大小;D为到目标的距离;T为移动到目标所用最短时间。
乍看之下,就算理科生也无法完全理解的公式,让大部分文科出身的设计师顿感无爱,那么我们简单分析下,这个公式在说什么。
如果没任何特殊要求,如果移动的距离很长、速度并不快、目标足够大的话,移动到目标的过程可以在缓慢的移动中调整,并逐渐精细化。但是如果我们对时间有要求,为了缩短移动的时间,我们往往会采取最简单直接的策略:我们会尽可能的先缩小距离,先不假思索的以最快的速度移动到目标附近,然后再确定目标的位置,并减速、调整方向,最终移动到目标的位置。
因此目的地明确的移动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
1.首先一个大幅度的移动移向与目标大致相同的方向和区域。虽然速度可以足够快,但是只要存在距离,距离越长(D↗),花费的时间就越长(T↗)
2.紧接着是一系列精细的小幅度微调来精确定位在目标上。此时,目标越大(W↗),我们需要调整的难度就越小,花费的时间越少(T↘),假如目标足够大,我们甚至可以省去第二步。
因此,复杂的公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T和D/W的关系,公式解读:距离越长,时间越长;目标越大,时间越小
看似非常简单的心理学模型,菲茨定律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且其在人机交互(HCI)和设计领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这里也不得不谈一谈图形化界面的发展史。
早期的电脑以简单的文字菜单和命令行操作为主,这使得电脑只要有键盘就可以控制。1973年,施乐公司所设计的第一台带有图形化操作系统的PC——Xerox Alto,第一次搭载了“鼠标”这种外接控制工具,从此开始,设计师们研究界面设计对于鼠标光标操控的影响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止。
今天我们所聊的菲兹定律,就可以用于估算用户移动光标的距离、点击链接或控件按钮所需的时间和链接及按钮的设计尺寸的关系。前面也谈过交互设计的意义:将用户体验优化到最理想状态,用户的预期肯定是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因此菲兹定律在交互设计上主要作用是:
1.降低操作复杂度——通过改变对象的尺寸
2.提高效率——改变对象距离光标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费兹定律在界面设计中的运用:
1.尺寸和距离
在设计UI交互元素时,需要考虑元素的尺寸以及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对距离关系,将目标操作元件(CTA)尽可能大的放置在画面上。
2.边缘
鼠标移动范围不是无限大,到达屏幕的边缘会停下来,所以放置在边缘(尤其角落)的元素大小可以近似无限大,因此对于用户而言,能够轻松点击到页面边缘的元素。这也是为什么Win操作系统和Mac操作系统把重要系统菜单悬停在边角的原因。
3.反键菜单
为了降低部分常用操作的复杂度,常会把操作放进鼠标反键菜单中,鼠标的反键菜单紧邻鼠标指针,可以减少下一步的移动距离,减少时间的消耗。 Mac操作系统和Win系统都为系统做了简单且常用的反键菜单集合,用户可以以最短的移动距离完成常用功能的选择。
4.反其道而行
对于一些会产生“高风险”的交互元素,则不希望用户能够轻松的点击到它们,这种情况下要将这些元素放置在相对较远、以较小的尺寸或低可见性进行设计。比如苹果手机长按关机键后,需要滑动距屏幕上放的按钮滑动关机,这个位置比正常持握手机时拇指可触碰距离远很多,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关机产品,减少误操作带来的关机风险。
以上就是交互设计N大定律之一的菲兹定律的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内容如有不详实的,同时欢迎大家与我们进行交流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