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有期待的和时限的陪伴是无效的
回看了昨天小美在爱友方的大课堂的分享,很难想象她的孩子曾经走向自闭的边缘,走向修学的边缘,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她就是一个开朗的妈妈。
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期间,她写下的日记有一句话触动到我——“有期待的和时限的陪伴是无效的。”我还想问问小美这句话的深意,那还没有最后证实之前,我想说出我的理解。(后面附小美本人答复)
常常看到的一个词就是无条件的陪伴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个无条件里指的是不求回报的。既然是无条件的,自然就不存在期待对么,所谓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因为有期待就想要孩子能够回馈一些什么给我们。比如说学习,期待孩子能够有好的成绩,当孩子已经到了休学的边缘,我的期待会带来失望,失望会化成各种情绪。
回想我与女儿相处,比如睡前阅读,有时因为上床时间稍微晚一些,担心睡眠不够,因为第二天还得上幼儿园。所以会告诉她:“妈妈再念一本书我们就睡觉好吗?”往往女儿也是很乖的答应我,愉快的念完就一起关灯睡觉了。
但当我看到"时限"这个词,观察到最近睡前阅读时间减少这件事(虽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于是让我回问自己:陪伴孩子阅读的初衷是什么?我陪伴孩子阅读的初衷,是希望孩子通过阅读从中得到乐趣,同时逐渐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而如果因为期望她早点睡觉,而缩减阅读的时间,那岂不是违背了我的初衷么?那怎么做才可以同时兼顾呢?那我要做的是培养她上床的时间提前,在保证阅读时间足够的同时,早点睡觉。
02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他人
小美的日记,还有一个点是触动到我的——“让孩子看到,原来妈妈也不是那么厉害。”
对呀,为什么我们要一再的展现自己很厉害的样子呢?大概是因为不能够接受自己不厉害的样子,所以需要不断的展现自己很厉害的一面,向外寻求这样的反馈。但实际上,我们也有不厉害的一面,也有搞不定的事情,也有做得不好的事情。做的好或者不好,厉害或者不厉害,这都是真实的我们。等我们能够接纳自己了,就能够接纳别人的不完美,需要去学习、去努力、去成长,做好自己能做的,而不是去改变别人。
03错误目的表和鼓励树
最有心得的之一:当碰到一些,凡是我不认可的行为时,不着急,先从错误目的表,找找,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选出自己判断对方的行为背后的信念,再选择自己要用什么方式去处理。
错误目的表的使用,就是要看到行为背后的信念和原因,可能是因为困难,可能是希望得到关注,可能是希望得到鼓励、认可等等。
那我的小孩也会有,写作业拖拉的情况,我意识到可能她对作业产生了畏难情绪,我的做法是问她是不是觉得困难,她的回答是:“是的,妈妈我不会写。”那我就陪着她就好了,还发现她特别期待在她能够写得好的时候,我们给予她点赞。
谁不需要鼓励呢?大概是我们不太懂得鼓励或者从小我们的父母也很少给予鼓励。在那之后,当我们会先把情绪处理好,提前约定,我发现写作业这件事就会变得很容易。
小美的小孩也不例外,也需要鼓励陪伴,她每天给孩子画一颗鼓励树,在鼓励树上写下孩子的表现,描述事实。让鼓励变成一棵树的形式展现在家里,视觉化会比把字写在本子上面更能够鼓励到孩子。
03结语
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用对了方法,情绪对了,一切都对了。
(附)
因为在她分享之后,我写出了这篇文章,也第一时间得到她的反馈,我们有相同的理解,但在"时限"上我们的理解又有所不同。
小美说,在当时她写下日记的时候,感受到的"时限",是对孩子的成长,不要设定时限。也就是说,比如我期望孩子在1个月内学习排名提升10名,那当你在心里设定这个时限的时候,可想而知自己是多么的焦虑,每天都会上演你催促孩子写作业、复习、责骂的场景。那这种情况下,你们能看到亲子关系的建设吗?能看到和谐的家庭氛围吗?最后真的就能够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
有期待的和有时限的陪伴是无效的。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