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里看到一篇有关“同居”的文章,阅读量大几千,评论也有好几百条,大致看了看评论的内容,基本是由读者组成的正反两大阵营的肉搏之战。这位年轻的作者在文章里对自身以及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我给予了她肯定和赞许,更送上诚挚的祝福。
公开谈论“同居”这个话题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而今天的年轻一代却能够如此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想法、观念、反思和感悟,同时还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这些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啊。
回想自己年轻时,真的“单纯”到如同一张白纸,啥也不懂,工作后没几年就傻傻的、懵懵懂懂的走进了婚姻。没有人告诉我该如何去建设、经营好一个家庭,发生了问题该如何去沟通,如何调整和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可爱”的是我竟然并不了解对方,仅仅因为性格的互补关系,让内敛安静的我迷上了外向活泼的Ta。
有人说确定婚姻关系之前最好先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隐藏着的“狐狸尾巴”基本都能暴露出来,人处在恋爱期间都是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短暂的伪装可以,时间长了必定原形毕露,所以眼见并非真实,而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你如同个透明人,一眼就可以看透”,我一直以为这是对我的夸赞,既然愚笨的我看不清对方,那就让对方一眼就能看到我的心,我以为这是件好事情,还为此沾沾自喜。
我后来才知道,伟大的巴甫洛夫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他告诫大家如果一个刺激物不断刺激不断起作用,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功能,直至终止条件反射。原来这就是婚姻中七年之痒产生的根源呀,再美的东西看久了,审美也会产生疲劳。而我这小白竟然是被人一眼看透,剥洋葱般的神秘、兴奋和惊喜在我身上荡然无存,于是一小段相处后也就提前陷入了审美疲劳之中,而我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要去改变自己,更不会察言观色,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危机步步逼近,等我感觉有一丝异常了,却还在自我宽慰,“大家都夸我的眼力不错,所以不会有事情发生的”,于是迎来了婚姻解体的那一刻。
心理学老师在授课时说现在有不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在谈恋爱了,作为家长的你听了会做何感想呢?反正现在的我很淡定,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有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发展阶段,生殖期开始于12岁,性需求处于萌芽状态,此时也是第二逆反期的时候,家长如能保持心态的平和,加以正确引导,孩子是可以平稳过渡的,然后顺利步入社会。
而那个时候的我对性的认知则是一片空白,身边的人、学校老师、整个社会大环境对“性”采取的是共同抵制的态度,当时也没有任何其它可以了解的途径,于是当“性本能”开始蠢蠢欲动之时,内心的那份不断增强的慌乱和紧张导致焦虑的产生,逆反期的颜色迅速转成为鲜红色,人也变成了一只刺猬,“别碰我!”。
对婚姻的本质不了解,对他人的曾经不了解,对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求不了解,对自己的内心更是不了解,这般的无知和糊涂如何能走进婚姻的殿堂,如何可能白头偕老。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那么在年轻时就得如文章的作者一样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以一种小白的心态开启婚姻之门,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视婚姻为儿戏,拿自己的人生来赌博。
痛快淋漓的狠狠剖析完了自己,现在来谈谈感悟:步入社会之前有些能力得提前让孩子拥有,与孩子时常开展对两性关系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时代,即使我们避而不谈,孩子们也能从其它许多的渠道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家长正确客观的引导非常重要,“小白”或者“扭曲”的婚姻观都无助于未来维系一个家庭良性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