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花木兰的了解,多亏了《木兰辞》,保留了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看了刘亦菲版的《花木兰》简直太颠覆我了。还是付费的,心疼我的7.2元一秒钟。
不提背景,不论文化,只看电影本身确实没有什么可让我想吐槽的。或许换个名字《复•盟》,换掉中国的演员,换个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科幻的题材都可以。但是它偏偏叫《花木兰》。那我就不得不说这个硬核美国导演,美国编剧,包装成中国样式的《花木兰》,包装的不太符合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胃口。
先从故事的框架开始,刘亦菲版的花木兰幼年时期及替父从军前的这段时间的镜头不少。但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不为世人所接受的叛逆形象。认为女人的价值体现在嫁个好人家光耀门楣。在相亲失败后,她更是族人眼中的异类。木兰替父从军的出发点是“孝”,但是这一版多少带有一些逃避世俗眼光与寻找自我价值的色彩。
再说说后来替父从军,到了军营,新兵训练没有几天,就被迫拉上战场。凭借着勇气和智慧一战成名,挽救大军与危难。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简直了!后来又凭借着一己之力救了天子。还有北魏天子与柔然单于的肉搏PK!
在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皇帝赐剑的戏码里,把“孝”刻在了“忠,勇,真”的背面。“孝”作为这个故事的灵魂终于被附带了出来。忠勇在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真”就更不必说了。从开头就是人物对自我价值的一直找寻。巩俐扮演的女巫角色,就是天使与恶魔的一丝界限。她也是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迷失自己。而花木兰不同与她就是有“忠、勇”这个大前提下坚定自我。
电影中出现太多的中国元素,比如花木兰打太极,凤凰的神话色彩。都让你觉得是刻意为之。好像不借助一些神话色彩,故事就讲不下去了。最想吐槽的就是夸张的媒婆妆面。对镜贴花黄怎么就贴出了日本艺妓的感觉了呢?
反观赵薇版的《花木兰》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看完这两版《花木兰》让我有种吃汉堡包和吃刀削面的感觉。虽然都能填饱肚子,但是对于一个中国胃来说,更愿意接受这一碗看起来平凡朴素,但吃起来层次丰富,吃完又满口余香的刀削面。
赵薇版的《花木兰》主要讲述了替父从军后的过程,是一个质朴孝顺的女孩12年时间在军营中的浸淫和历练,在战场上面对真实的死亡和鲜活的生命逝去后,如何一步一步成为英勇善战,果敢坚毅的女将军的。这个过程不是一战成名,而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背后对于生命的敬畏。
两部电影都提到了和柔然的对决。但是选景却相差甚远。刘亦菲版的选在了雪山,而赵薇版的则选在了沙漠。前者是一人的计谋引发雪崩救下全军。后者是作为先锋佯装被困山坳的军队全体决策。先不说一个新兵可以搅动整个战局,柔然人和北魏的统帅都是傻的吗?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就等待着花木兰来力挽狂澜吗?回看一下北魏和柔然的交接大致北边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往西就是河西走廊。就算祁连山有壮美的冰川,有浩瀚的沙漠,有广阔的戈壁……旅游可以,这是打仗呀!骑兵放着草原不走,走到河西就为了等待雪崩!
再说说电影的结尾,刘亦菲版的花木兰,最后和心爱的人自由恋爱皆大欢喜。简直是老美的思维方式。赵薇版的花木兰在辞官后做回一个女人的时候,封建社会的君权父命告诉她,一个女人的身不由已。她爱的人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的安宁,要和柔然的公主联姻。而她也给出了作为一个将爱深埋心底的答案。
赵薇版的花木兰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完整。她是作为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优秀缩影出现,而不是集合了一些东方符号出现的脸谱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