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每天忙忙碌碌,时间就过去了。曾经睡在上铺的兄弟、无八卦不聊的闺蜜,是不是好久不见了?没时间?住得远?或者大家生活中都有了优先级更高的事情:工作、家庭?每次说好了改天见面,但这一天很少到来。
上学的时候,几个人住一个宿舍,天天打打闹闹。人长大了,变得独立,人与人的空间变大了,交流就少了,朋友间自然产生了距离。
1. 问题定义
设计的第一步,是定义需要被设计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定义是:旧时的老友渐渐失去联系,交流或见面越来越少。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用来维持与朋友的联系呢?
2. 设计解剖:分析朋友圈
你想跟哪些朋友保持联系?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先理解问题中包含的重要因素:朋友,以及朋友组成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组成,可以被想象成从内到外几圈叠加的圆环,最内环是闺蜜和哥们儿,往外一层层分别可以是:熟悉的好朋友、普通朋友、不太熟悉的人。
我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研究的时候,发表过一篇关于社交可视化的论文。其中有一个用户研究的实验,要求参与者画出他们认为的脸书(Facebook)朋友圈状况,再与脸书上和朋友们实际交流的状况作对比。我们发现,每个人想象和理解的朋友圈状况,与实际情况是有所差异的。于是,理解朋友圈状况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 设计小练习
找张纸,画4个从小到大叠加的圆圈,把你想到的朋友名字填进去。中心圆:闺蜜和哥们儿;二环:熟悉的好朋友;三环:普通朋友;四环:不太熟悉的人。
我自己也做了同样的练习,并分析了结果,发现我跟很多三环内的一些老朋友交流真的太少:有上学时候瞎扯聊通宵的朋友,毕业之后好几年没见面;也有住得很近的朋友,因为各忙各的很少联系……
有了对自己朋友圈的理解,才可以把时间多花在维系与好朋友的联系,对无用社交进行交际断舍离。
3. 设计概念:Persona
设计中有一个常用概念叫Persona(中文翻译为”人物角色“、”用户画像“、或者是”用户模型“)。当我们设计一个多用户的产品时,通常会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真实用户数据,虚构出一个或多个具备典型用户特征的人物形象。描述人物角色的时候,通常会提及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状态、文化水平、性格特征、个人爱好等。
为自己的人生做设计,人物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我们其实扮演的是不同的人物角色。每一个阶段的自己,都是一个特殊的用户画像(Persona)。回顾我的几个人生阶段,从学生、到留学生、到目前作为产品设计师,是几个不同的人物角色。现在要设计的,是自己未来的人物角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需求也会变化:单身、丁克家庭,与当了父母的人,交友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寻求刺激,经常新交很多不同类型的朋友,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也会经常换地点,朋友圈变动比较大。生活渐渐稳定下来后,会更想要一些可以深交的朋友。刚搬迁到一个新地方,需要新朋友。刚生了孩子,可能需要同样有孩子的朋友共同交流育儿经。
4. 解决方法:季度见面会
职场中,有很多有效的沟通方式,其中一个是定期与老板的一对一面谈。我觉得,维持朋友圈是要付出努力、花心思的。于是去年年中的时候,我开始跟身边一些朋友开始设定定期的一对一面谈日程安排:住得近的朋友每月一次一对一,离得远的每季度一次见面会,异地的朋友定期通电话。
有个朋友反问我,“难道你只想每季度见我一次?这样每年才见四次面啊?!”每年四次见面,听上去真的很少,可是对比去年,我们只见了一面,却是很大进步啦!生活各忙各的,杂事繁多,距离稍微远了一点,很多老朋友,就在大家没有花精力去维系友谊的过程中,失联了!
我实践这种“定期见面会”快一年了:每月一对一难度比较大,当中因为一些原因取消过几次;相对而言,季度见面会比较成功,很多老友又重新联系上了。
听到用职场方式来“管理”朋友圈,是不是感觉有点死板、不近人情呢?一位设计师朋友借鉴了这个方法,但是改良了一下。她说她只是给自己设定了每月、每季度的备忘,提醒自己要去跟一些朋友联系。对于她的朋友来说,没有压力并且感觉自然。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生设计很好的例子,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需求,性格和行为方式不一样,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设计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的方法。
5. 关键元素:共同话题
为什么要设定季度见面会?朋友联系少了,话题就少了;话题少了,联系就更少;如此循环……没有话题就很难有一个很好的对话。设定季度见面会,就是让彼此双方了解大家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关注点在哪里,发掘共同话题。
最近帮公司团队搞了一个小型的快速社交(Speed-networking)活动,与快速约会(Speed-dating)形式类似。每两人为一组,面对面交流一段较短的时间,之后轮换交谈对象。在每一组的交流当中,我们添加了两个提示性话题:一个与工作相关的话题,比如“你觉得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事情是什么”;一个与生活相关的话题,比如“你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是什么”。活动后,很多同事反映,提示性话题对于他们的交流特别有帮助:刚认识的同事不会因为找不到话题而尴尬,熟悉的同事又因为有了提示性话题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对方。
当然,交流少并不代表感情浅,交流多也不代表感情深。如果朋友间可以从共同话题延伸开,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每当做感兴趣的事情时,就会想到那个人,老友就永不失联了!
想要阅读更多关于人生设计的文章,可以关注我或者《哈哈过一生》文集,跟我一起来设计人生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