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鲁滨孙漂流记》,曾津津乐道于他的生存经验与历险,也知道有“星期五”和鲁滨孙做伴(曾深深地为他感到过庆幸)。但如果不看苗炜的介绍,我不知道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家喜欢鲁滨孙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他要从事各种有用的劳动——做工具、制家具、养羊、捕鱼、打猎,他需要精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他从破船上抢救出帐本、墨水和笔,马上就开始记账,因为他要权衡收益。
最让我惊讶的是苗炜对《鲁滨孙漂流记》后边百分之二十的段落的解读——鲁滨孙帮助船长平定哗变、回国后处理和生意伙伴的债务、处理种植园的股份,其实就是讲法律、合同、契约精神。鲁滨孙把一个荒岛变成殖民地,用枪炮弹药对付土著,还做奴隶生意,这都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写照。他为了发财而冒险,把命搭上也要发财,但最终他的财富离不开法律和契约精神的保障。噢,前面还有一个小细节也仿佛在印证着后半段的解读,鲁滨孙在荒岛上时还有一点儿钱,钱在岛上没什么用,但他还是很好地保存了这些钱,他的所作所为非常符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劳动,为上帝保管财富。
这样的解读,很有意思。找个时间打算再读《鲁滨孙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