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闹钟还没响,我已经习惯性地睁开眼。可惜这不是在部队了,我已经回到了地方,但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退伍一年半了,依旧刻在骨子里,当兵像做了一个梦一样,坐在床上,靠着墙发着呆,已经快八点了。窗外的天亮得晃眼,楼里是各位职场人士赶路的脚步声,混着乡镇里保洁阿姨扫地的 “沙沙” 声,构成了基层工作日常最熟悉的开场。作为乡镇的一名普通事业编人员,我的 “浪浪山”,从来不是遥远的困境,而是日复一日的琐碎里藏着的舒适圈,是偶尔想松懈时冒出来的 “差不多就行” 的念头。
八点二十到单位,先把办公室的风扇打开,凉风驱散了晨间的闷热,再熟练地点开手机上的 “黔南 12345” 平台 —— 这是我每天工作的 “第一站”,老百姓的诉求都记在这里。昨天收到的三个诉求还停留在待处理列表里:第一个是江边村村民反映的道路开裂问题,村口那段水泥路出现了好几道裂缝,影响村民的出行;第二个是毛摆公路项目施工的补偿纠纷,村民张哥家的半亩菜地被占用,补偿款还没落实,眼看要错过播种时节,他急得好几晚没睡好;第三个是新建护栏的困扰,村里刚加装的道路护栏虽然保障了行车安全,却挡住了农户去自家田地的小路,得绕远路才能下地干活。这些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分量,却连着家家户户的安稳。曾经有段时间,我也陷入过 “惯性工作” 的状态:诉求按流程走,反馈按模板回复,遇到涉及多个部门协调的事,第一反应不是 “主动对接”,而是 “等领导安排”。那时的我,就像困在浪浪山里的小猪妖,以为守着 “按部就班” 就是安稳,却没发现,这种 “安稳” 正在悄悄磨掉退伍时许下的 “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的初心。
改变,起始于一次入户走访。去年寒冬,我和网格员在村里的低保户张大哥家开展摸排工作。推开门,屋内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张大哥正费力地搀扶着患小儿麻痹症的父亲起身,母亲因智力残疾,在一旁不知所措地看着,两个孩子眼神懵懂,坐在破旧的椅子上安静地发呆。“同志,俺们一家实在太难了,就想能有个活路,让日子有点盼头。” 张大哥的声音满是疲惫与无奈,低垂的眼眸中透着深深的无助。离开时,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暗自发誓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回到单位后,我立即行动起来,仔细梳理了村里现有的公益性岗位信息,为张大哥争取到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同时,积极协助他们申请国家医保补贴,确保一家人的医疗有基本保障。针对家庭产业,我依据政策为他们申请产业奖补,让他们有了一笔不少的收入。在了解到张大哥有一定劳动能力后,我们利用就业系统,为他推荐了合适的就业岗位。此后,帮扶干部还经常带着生活用品前去走访,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段时间过去,再次踏入张大哥家,眼前的景象令人欣慰。屋内收拾得干净整洁,张大哥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他感激地说:“多亏了您的帮忙,现在每个月能有稳定收入,医保也有了着落,孩子们的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日子终于有了希望。” 那一刻,我深切领悟到,基层工作的 “不平凡”,并非在于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业绩,而是在于将每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 “小事”,都当作重中之重的 “大事” 去落实。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再多坚持一下,在觉得可以敷衍的时候再多认真一些。这,便是我要突破的第一个舒适圈:摒弃 “惯性思维”,将 “为民服务” 从一句口号,切实转化为如 “钉钉子” 般扎实有力的行动 。
基层工作,最考验人的是 “耐心” 与 “智慧”。有一次协调两个村民土地征收归属权的事,现场气氛剑拔弩张:张哥拍着胸脯,说这片地祖辈都在耕种,理应归他们;李哥则小心翼翼捧出泛黄的地契,坚称土地早有归属。此前两次协调会,次次都争得面红耳赤,僵局始终难以打破。
关键时刻,领导带着我再次来到有争议的地块。他先是仔细查看了双方提供的地契、耕种记录等资料,又与两人围坐在一起,耐心倾听诉求。“乡亲们,咱们都是乡里乡亲,为了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当。” 领导一边说,一边摊开历史档案,“这地契上的边界标注,结合第三方测绘公司重新丈量的数据,咱们一起商量个公平的划分办法。补偿款按最新标准发放。”
我在一旁认真记录,不时补充说明政策细节。那天从土地丈量聊到村民未来的生计,李大叔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后续的日子里,我跟着领导对两户村民进行走访,把补偿政策逐条解读,把划分方案反复调整到双方认可。之后,土地征收工作顺利签约,两人握着我们的手连声道谢。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明白,基层工作不仅需要 “不辜负老百姓信任” 的初心,更要学会借力团队、善用证据,用专业和智慧化解矛盾。领导抽丝剥茧的分析、沉稳务实的工作方法,都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基层,“走出舒适圈” 从来不是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遇到 “难啃的骨头” 时,不躲、不推、不绕,用军人 “攻坚克难” 的韧劲,把 “僵局” 变成 “共赢”。回到宿舍,我把今天解决的事在黔南12345平台上进行了完整的回复,又成功解决了一件事,也避免了邻居之间的不和谐因素,让村民们得到了安稳的生活。
有人说,基层工作就像 “螺丝钉”,平凡又普通。可我觉得,正是这一颗颗 “螺丝钉”,撑起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我的 “浪浪山”,是偶尔想偷懒的念头,是遇到困难时的畏难情绪,是安于现状的舒适圈;而我要做的 “取经人”,就是带着退伍时的那股劲,守着 “为民服务” 的初心,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份责任扛牢。
其实,每个平凡人都有自己的 “浪浪山”,也都有翻越它的力量。对于我来说,走出浪浪山,不是逃离基层,而是在基层的沃土上,拒绝 “躺平”,主动 “破圈”;不是忘记过去,而是带着军人的底色,在平凡的岗位上,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变成每一天的行动。因为我知道,平凡的日子里藏着不凡的坚守,普通的岗位上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 “取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