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脸谱,你一直在等待遇见一个人,此人能让你锥心难过或者无比快乐。
初中的时候问EMMA借了《毒2》,里面便有了这本书的一些段落。《毒2》里面的选段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便是在之后的写作中,不管是自己闲着无聊写的随笔还是语文课上的作文,都在尝试模仿着韩寒的风格;而在那个崇拜英雄和向往自由和独立、并且还时不时批判应试教育的年纪里,韩寒的这些内容也给予了我一定的鼓舞作用。记得有一篇作文的题目也直接取名为了《像少年啦飞驰》。
这一次完整阅读完整本书,仿佛完成了一件早应该完成的事。即便到了现在依然觉得韩寒的行文方式很有特色,便如同古龙一样,独一无二的风格总是惹起模仿的风潮。
故事,已不能被称为故事。依靠着我成长的时间轴,串联了一个又一个并无多大关联的小事件,所以整本书便是由一个又一个小节组合在一起。而小节的结尾处每每出现一个突如其来的反转,忍俊不禁中怕不小心就闪了人生的腰。很好,这很韩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故事中的专家、学者、老师、教授的形象往往也不怎么光明,甚至于都偏向猥琐和自以为是。当然这是韩寒早年退学加之嘲讽社会的应试教育后的产物,虽然显得很偏颇却也是实打实的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毕竟我在大学的时候虽然有很多真的德高望重、比较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但是也见到了韩寒书中所表述的那些让人怀疑学校的老师。
最典型的便是一个学生成绩好,那是老师教得好,学生成绩差了是自己不努力,没天赋。为什么从没老师说,学生成绩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学生成绩差是老师教得烂呢?
但是即便学校里很多奇葩的老师和同学、种种黑暗的勾当,依然不妨碍我看完书后想再回一次学校,或者说是想见那些当初在学校里重要的人,有的人一毕业或者说还没有毕业在大四实习的时候再也见不到了。时光如流水冲刷走了无数岁月,很多记忆的泥沙也被一起带走,只剩下模糊的影子。仿佛被什么擦去一样,毫无办法。
小说中是以“我”作为第一视角,这也产生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当书中的我开始盘想法,那多半可以借此了解一下韩寒的三观了,且不说内容是好是坏,拥有个人的想法和接纳各人的想法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尽管大多数人也都这么觉得,也有无数人高呼着解放天性独立思考,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很多人也只是喊喊而已,毕竟独立思考是一件很费脑子的事,且不说累也不是所有人都带了脑子。
P.S 不得不承认,看归看,我是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很大程度上我看韩寒的文章,诙谐的语句已经盖过了背后的意义;我也一直觉得韩寒的书多半是有很多有用的废话,是属于那种看一小节可以复制几句用来和人聊天的时候装逼用的。
所有的人物中铁牛是一个很好记的名字,受到《水浒传》的影响,每次看到铁牛出场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便是李逵。而四年级正是一个比较虎的年纪,铁牛一次次莽撞的行为,更让我坚信了这就是李逵的念头。到了铁牛挖墙脚时,想起弗洛伊德的那话:女人啊,你到底在想什么?而古龙可以接上一句在劝导“我”:如果一个男的说自己很了解一个女的,那这个人不是疯子就是个傻子。可惜铁牛后来莫名其妙的就死了,正如韩寒说的,很多人他自己写着写着也就忘记了。铁牛说不准也就是写到后来韩寒自己也忘了,等想起来的时候没办法了,只能选择go die。
韩寒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在努力研究赛车,于是这本书中车的戏份已经比很多配角重的多了。就像《爱情公寓》里吕子乔对唐悠悠说,果然是马戏,马的戏份比你重。